软件测试面试题

2021/4/13 18:58:04

本文主要是介绍软件测试面试题,对大家解决编程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的程序猿们随着小编来一起学习吧!

测试策略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回归测试

1、单元测试:完成最小的软件设计单元(模块)的验证工作,目标是确保模块被正确的编码,使用过程设计描述作为指南,对重要的控制路径进行测试以发现模块内的错误,通常情况下是白盒的,对代码风格和规则、程序设计和结构、业务逻辑等进行静态测试,及早的发现和解决不易显现的错误。
2、集成测试:通过测试发现与模块接口有关的问题。目标是把通过了单元测试的模块拿来,构造一个在设计中所描述的程序结构,应当避免一次性的集成(除非软件规模很小),而采用增量集成。

自顶向下集成:模块集成的顺序是首先集成主模块,然后按照控制层次结构向下进行集成,隶属于主模块的模块按照深度优先或广度优先的方式集成到整个结构中去。

自底向上集成:从原子模块开始来进行构造和测试,因为模块是自底向上集成的,进行时要求所有隶属于某个给顶层次的模块总是存在的,也不再有使用稳定测试桩的必要。

3、系统测试:是基于系统整体需求说明书的黑盒类测试,应覆盖系统所有联合的部件。系统测试是针对整个产品系统进行的测试,目的是验证系统是否满足了需求规格的定义,找出与需求规格不相符合或与之矛盾的地方。系统测试的对象不仅仅包括需要测试的产品系统的软件,还要包含软件所依赖的硬件、外设甚至包括某些数据、某些支持软件及其接口等。因此,必须将系统中的软件与各种依赖的资源结合起来,在系统实际运行环境下来进行测试。

4、回归测试:回归测试是指在发生修改之后重新测试先前的测试用例以保证修改的正确性。理论上,软件产生新版本,都需要进行回归测试,验证以前发现和修复的错误是否在新软件版本上再次出现。根据修复好了的缺陷再重新进行测试。回归测试的目的在于验证以前出现过但已经修复好的缺陷不再重新出现。一般指对某已知修正的缺陷再次围绕它原来出现时的步骤重新测试。

5、验收测试:验收测试是指系统开发生命周期方法论的一个阶段,这时相关的用户或独立测试人员根据测试计划和结果对系统进行测试和接收。它让系统用户决定是否接收系统。它是一项确定产品是否能够满足合同或用户所规定需求的测试。验收测试包括Alpha测试和Beta测试。

Alpha测试:是由用户在开发者的场所来进行的,在一个受控的环境中进行。

Beta测试:由软件的最终用户在一个或多个用户场所来进行的,开发者通常不在现场,用户记录测试中遇到的问题并报告给开发者,开发者对系统进行最后的修改,并开始准备发布最终的软件。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回归测试这几步中最重要的是哪一步。

这些测试步骤分别在软件开发的不同阶段对软件进行测试,我认为对软件完整功能进行测试的系统测试很重要,因为此时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已完成,能够对软件所有功能进行功能测试,能够覆盖系统所有联合的部件,是针对整个产品系统进行的测试,能够验证系统是否满足了需求规格的定义,因此我认为系统测试很重要。

压力测试VS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的目的不是去找bugs,而是排除系统的瓶颈,以及为以后的回归测试建立一个基准。而性能测试的操作,实际上就是一个非常小心受控的测量分析过程。在理想的情况下,被测软件在这个时候已经是足够稳定了

性能测试是为了检查系统的反映,运行速度等性能指标,他的前提是要求在一定负载下,如检查一个网站在100人同时在线的情况下的性能指标,每个用户是否都还可以正常的完成操作等。

概括就是:在不同负载下(负载一定)时,通过一些系统参数(如反应时间等)检查系统的运行情况;
压力测试是为了发现系统能支持的最大负载,他的前提是要求系统性能处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比如经常规定的叶面3秒钟内响应;概括就是:在性能可以接受的前提下,测试系统可以支持的最大负载。

举例说明:针对一个网站进行测试,模拟10到50个用户就是在进行常规性能测试,用户增加到1000乃至上万就变成了压力/负载测试。如果同时对系统进行大量的数据查询操作,就包含了强度测试。

请回答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的区别,以及它们的应用场景主要是什么?

区别:
1、计划和用例编制的先后顺序:从V模型来讲,在需求阶段就要制定系统测试计划和用例,HLD的时候做集成测试计划和用例,有些公司的具体实践不一样,但是顺序肯定是先做系统测试计划用例,再做集成。

2、用例的粒度:系统测试用例相对很接近用户接受测试用例,集成测试用例比系统测试用例更详细,而且对于接口部分要重点写,毕竟要集成各个模块或者子系统。

3、执行测试的顺序:先执行集成测试,待集成测试出的问题修复之后,再做系统测试。

应用场景:

集成测试:完成单元测试后,各模块联调测试;集中在各模块的接口是否一致、各模块间的数据流和控制流是否按照设计实现其功能、以及结果的正确性验证等等;可以是整个产品的集成测试,也可以是大模块的集成测试;集成测试主要是针对程序内部结构进行测试,特别是对程序之间的接口进行测试。集成测试对测试人员的编写脚本能力要求比较高。测试方法一般选用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相结合。

系统测试:针对整个产品的全面测试,既包含各模块的验证性测试(验证前两个阶段测试的正确性)和功能性(产品提交个用户的功能)测试,又包括对整个产品的健壮性、安全性、可维护性及各种性能参数的测试。系统测试测试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中提到的功能是否有遗漏,是否正确的实现。做系统测试要严格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以它为标准。测试方法一般都使用黑盒测试法。

黑盒与白盒的测试方法

黑盒测试:
黑盒测试也称功能测试或数据驱动测试,它是在已知产品所应具有的功能,通过测试来检测每个功能是否都能正常使用,在测试时,把程序看作一个不能打开的黑盆子,在完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的情况下,测试者在程序接口进行测试,它只检查程序功能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锯而产生正确的输出信息,并且保持外部信息(如数据库或文件)的完整性。

“黑盒”法着眼于程序外部结构、不考虑内部逻辑结构、针对软件界面和软件功能进行测试。“黑盒”法是穷举输入测试,只有把所有可能的输入都作为测试情况使用,才能以这种方法查出程序中所有的错误。实际上测试情况有无穷多个,因此不仅要测试所有合法的输入,而且还要对那些不合法但是可能的输入进行测试。

常用的黑盒测试方法有: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因果图法;场景法;正交实验设计法;判定表驱动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功能图分析法。

白盒测试:

白盒测试也称为结构测试或逻辑驱动测试,是针对被测单元内部是如何进行工作的测试。它根据程序的控制结构设计测试用例,主要用于软件或程序验证。白盒测试法检查程序内部逻辑结构,对所有的逻辑路径进行测试,是一种穷举路径的测试方法,但即使每条路径都测试过了,但仍然有可能存在错误。因为:穷举路径测试无法检查出程序本身是否违反了设计规范,即程序是否是一个错误的程序;穷举路径测试不可能检查出程序因为遗漏路径而出错;穷举路径测试发现不了一些与数据相关的错误。

白盒测试需要遵循的原则有:1. 保证一个模块中的所有独立路径至少被测试一次;2. 所有逻辑值均需要测试真(true)和假(false);两种情况;3. 检查程序的内部数据结构,保证其结构的有效性;4. 在上下边界及可操作范围内运行所有循环。

常用白盒测试方法:

静态测试:不用运行程序的测试,包括代码检查、静态结构分析、代码质量度量、文档测试等等,它可以由人工进行,充分发挥人的逻辑思维优势,也可以借助软件工具(Fxcop)自动进行。

动态测试:需要执行代码,通过运行程序找到问题,包括功能确认与接口测试、覆盖率分析、性能分析、内存分析等。

白盒测试中的逻辑覆盖包括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和路径覆盖。六种覆盖标准发现错误的能力呈由弱到强的变化:

1.语句覆盖每条语句至少执行一次。

2.判定覆盖每个判定的每个分支至少执行一次。

3.条件覆盖每个判定的每个条件应取到各种可能的值。

4.判定/条件覆盖同时满足判定覆盖条件覆盖。

5.条件组合覆盖每个判定中各条件的每一种组合至少出现一次。

6.路径覆盖使程序中每一条可能的路径至少执行一次。

手动测试与自动化测试的优缺点

手工测试缺点:
1、重复的手工回归测试,代价昂贵、容易出错。

2、依赖于软件测试人员的能力。

手工测试优点:

1、测试人员具有经验和对错误的猜测能力。

2、测试人员具有审美能力和心理体验。

3、测试人员具有是非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自动化测试的优点:

1、对程序的回归测试更方便。这可能是自动化测试最主要的任务,特别是在程序修改比较频繁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由于回归测试的动作和用例是完全设计好的,测试期望的结果也是完全可以预料的,将回归测试自动运行,可以极大提高测试效率,缩短回归测试时间。

2、可以运行更多更繁琐的测试。自动化的一个明显的好处是可以在较少的时间内运行更多的测试。

3、可以执行一些手工测试困难或不可能进行的测试。比如,对于大量用户的测试,不可能同时让足够多的测试人员同时进行测试,但是却可以通过自动化测试模拟同时有许多用户,从而达到测试的目的。

4、更好地利用资源。将繁琐的任务自动化,可以提高准确性和测试人员的积极性,将测试技术人员解脱出来投入更多精力设计更好的测试用例。有些测试不适合于自动测试,仅适合于手工测试,将可自动测试的测试自动化后,可以让测试人员专注于手工测试部分,提高手工测试的效率。

5、测试具有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由于测试是自动执行的,每次测试的结果和执行的内容的一致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从而达到测试的可重复的效果。

6、测试的复用性。由于自动测试通常采用脚本技术,这样就有可能只需要做少量的甚至不做修改,实现在不同的测试过程中使用相同的用例。

7、增加软件信任度。由于测试是自动执行的,所以不存在执行过程中的疏忽和错误,完全取决于测试的设计质量。一旦软件通过了强有力的自动测试后,软件的信任度自然会增加。

自动化测试的缺点:

1、不能取代手工测试

2、手工测试比自动测试发现的缺陷更多

3、对测试质量的依赖性极大

4、测试自动化不能提高有效性

5、测试自动化可能会制约软件开发。由于自动测试比手动测试更脆弱,所以维护会受到限制,从而制约软件的开发。

6、工具本身并无想像力

你觉得单元测试可行吗

可行,单元测试可以有效地测试某个程序模块的行为,是未来重构代码的信心保证。事前可以保证质量,事后可以快速复现问题,并在修改代码后做回归自测。可行性考虑的是要用一些可行的方法做到关键的代码可测试,如通过边界条件、等价类划分、错误、因果,设计测试用例要覆盖常用的输入组合、边界条件和异常。

自动化测试有什么意义,都需要做些什么

自动化测试的意义在于
1、可以对程序的新版本自动执行回归测试

2、可以执行手工测试困难或者不可能实现的测试,如压力测试,并发测试,

3、能够更好的利用资源,节省时间和人力

执行自动化测试之前首先判断这个项目是不是和推广自动化测试,然后对项目做需求分析,指定测试计划,搭建自动化测试框架,设计测试用例,执行测试,评估。

你了解什么测试方法

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因果图法,逻辑覆盖法,程序插桩技术,基本路径法,符号测试,错误驱动测试

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有哪些方法

黑盒测试方法有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因果图法
白盒测试方法有逻辑覆盖法,程序插桩技术,基本路径法,符号测试,错误驱动测试

怎么看待测试,知道哪些测试的类型,有用过哪些测试方法

测试是软件开发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测试通过经济,高效的方法,捕捉软件中的错误,从而达到保重软件内在质量的目的。
测试分为功能测试和非功能测试,非功能测试又可以分为性能测试、压力测试、容量测试、健壮性测试、安全性测试、可靠性测试、恢复性测试、备份测试、协议测试、兼容性测试、可用性测试、配置测试、GUI测试。

测试方法用过等价划分法、边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法。

什么是α测试和β测试,以及什么时候用到他们

α测试:在受控的环境中进行,由用户在开发者的场所进行,并且在开发者对用户的指导下进行测试,开发者负责记录发现的错误和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β测试:在开发者不能控制的环境中的真实应用,由软件的最终用户们在一个或多个客户场所下进行,由用户记录在测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并定期报给开发者。

什么是动态测试、静态测试

动态测试需要在开发/测试环境或实际运行环境中运行软件,并使用测试用例去查找软件缺陷;动态测试包括功能确认与接口测试、覆盖率分析、性能分析、内存分析等。

静态测试不实际运行软件,主要是对软件的编程格式、结构等方面进行评估.静态测试包括代码检查、程序结构分析、代码质量度量等。它可以由人工进行,也可以借助软件工具自动进行 。

测试流程

测试的相关流程是什么?

需求测试->概要设计测试->详细设计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

测试项目具体工作是什么?

搭建测试环境
撰写测试用例

执行测试用例

写测试计划,测试报告

测试,并提交BUG表单

跟踪bug修改情况

执行自动化测试,编写脚本,执行,分析,报告

进行性能测试,压力测试等其他测试,执行,分析,调优,报告

测试用例

对登录界面进行测试

黑盒测试方法
输入正确用户名和密码,验证是否登陆成功

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错误的密码,验证是否登陆失败并且提示信息正确

输入未注册的用户名和任意的密码,验证是否登陆失败并且提示信息正确

用户名和密码都为空,验证是否登陆失败并且提示信息正确

用户名和密码两者之一为空

若启用了验证码,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密码验证码是否能登陆成功

输入正确用户名和密码,错误的验证码,能否登陆成功并且提示信息正确

用户名和密码是否大小写敏感

页面上的密码框是否加密显示

后台系统第一次创建的用户重新登录时是否提示修改密码

忘记用户名和忘记密码的功能是否可用

前段功能是否根据要求限制用户名和密码的长度

点击验证码图片是否可以更换验证码,更换后的验证码是否可用

刷新页面是否会刷新验证码

如果验证码具有时效性,分别验证时效内和时效外验证码的有效性

用户登录成功但是会话超时后是否重定向到用户登录界面

不同级别的用户登录系统后的权限是否正确

页面默认定位焦点是否定位到用户名输入框中

快捷键tab和回车键是否可以正常使用

非功能性需求,从安全,性能,兼容三个方面

安全:

用户密码后台存储是否加密

用户密码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是否加密

密码是否具有有效期,密码有效期到期后是否提示修改密码

不登陆的时候直接在浏览框中输入登录界面后的url地址,是否会重新定位到登陆界面

密码输入框是否不支持复制粘贴

页面密码输入框中输入的密码是否可以在页面源码模式下被查看

用户名和密码输入框中输入xss跨站脚本攻击字符串验证系统的行为是否被篡改

连续多次登陆失败后系统是否会阻止用户后续的尝试

统一用户在同一终端的多种不同浏览器上登陆,验证登录功能的互斥性是否符合设计预期

同一用户先后在不同终端的浏览器上登陆用户名和密码输入框中输入典型的sql注入攻击字符串验证系统的返回页面

,验证登陆是否有互斥性

性能测试:

单用户登陆的响应界面是否符合预期

单用户登陆时后台请求数量是否过多

高并发场景下用户登录的响应界面是否符合预期

高并发场景下服务端的监控指标是否符合预期

高集合点并发场景下是否存在资源死锁和不合理的资源等待

长时间大量用户连续登录和登出,服务器端是否存在内存泄漏

兼容性测试:

不同浏览器下验证登陆功能的页面显示和功能正确性

相同浏览器的不同版本下验证登陆功能的页面显示和功能正确性

不同终端的不同浏览器下验证登陆功能的页面显示和功能正确性

不同分辨率下……

补充:弱网测试

网络切换和网络延迟时登陆界面是否正常

是否支持第三方登陆

是否可记住密码,记住的密码是否加密

性能测试有哪些指标,对一个登录功能做性能测试,有哪些指标,怎么测出可同时处理的最大请求数量

性能测试常用指标:
从外部看,主要有

1、吞吐量:每秒钟系统能够处理的请求数,任务数

2、响应时间:服务处理一个请求或一个任务的耗时

3、错误率:一批请求中结果出错的请求所占比例

从服务器的角度看,性能测试关注CPU,内存,服务器负载,网络,磁盘IO

对登录功能做性能测试

单用户登陆的响应界面是否符合预期

单用户登陆时后台请求数量是否过多

高并发场景下用户登录的响应界面是否符合预期

高并发场景下服务端的监控指标是否符合预期

高集合点并发场景下是否存在资源死锁和不合理的资源等待

长时间大量用户连续登录和登出,服务器端是否存在内存泄漏

怎么测出可同时处理的最大请求数量

可以采用性能测试工具(WeTest服务器性能),该工具是腾讯wetest团队出品,使用起来很简单方便,但测试功能相当强大,能提供10w+以上的并发量,定位性能拐点,测出服务器模型最大并发

测试用例的边界

边界值分析法就是对输入或输出的边界值进行测试的一种黑盒测试方法。通常边界值分析法是作为对等价类划分法的补充,这种情况下,其测试用例来自等价类的边界。
常见的边界值

1)对16-bit 的整数而言 32767 和 -32768 是边界

2)屏幕上光标在最左上、最右下位置

3)报表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

4)数组元素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

5)循环的第 0 次、第 1 次和倒数第 2 次、最后一次

如果做一个杯子的检测,你如何测试

1.功能
(1)水倒水杯容量的一半

(2)水倒规定的安全线

(4)水杯容量刻度与其他水杯一致

(5)盖子拧紧水倒不出来

(6)烫手验证

2.性能

(1)使用最大次数或时间

(2)掉地上不易损坏

(3)盖子拧到什么程度水倒不出来

(4)保温时间长

(5)杯子的耐热性

(6)杯子的耐寒性

(7)长时间放置水不会漏

(8)杯子上放置重物达到什么程度杯子会被损坏

3.界面

(1)外观完整、美观

(2)大小与设计一样(高、宽、容量、直径)

(3)拿着舒服

(4)材质与设计一样

(5)杯子上的图案掉落

(6)图案遇水溶解

4.安全

(1)杯子使用的材质毒或细菌的验证

(2)高温材质释放毒性

(3)低温材质释放毒性

5.易用性

(1)倒水方便

(2)喝水方便

(3)携带方便

(4)使用简单,容易操作

(5)防滑措施

6.兼容性

(1)杯子能够容纳果汁、白水、酒精、汽油等。

7.震动测试

(1)杯子加包装(有填充物),六面震动,检查产品是否能应对铁路/公路/航空运输。

8.可移植性

(1)杯子在不同地方、温度环境下都可以正常使用。

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黑盒测试:
1.等价类划分

等价类划分是将系统的输入域划分为若干部分,然后从每个部分选取少量代表性数据进行测试。等价类可以划分为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设计测试用例的时候要考虑这两种等价类。

2.边界值分析法

边界值分析法是对等价类划分的一种补充,因为大多数错误都在输入输出的边界上。边界值分析就是假定大多数错误出现在输入条件的边界上,如果边界附件取值不会导致程序出错,那么其他取值出错的可能性也就很小。

边界值分析法是通过优先选择不同等价类间的边界值覆盖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来更有效的进行测试,因此该方法要和等价类划分法结合使用。

3.正交试验法

正交是从大量的试验点中挑选出适量的、有代表性的点。正交试验设计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一种设计方法,他是一种基于正交表的高效率、快速、经济的试验设计方法。

4.状态迁移法

状态迁移法是对一个状态在给定的条件内能够产生需要的状态变化,有没有出现不可达的状态和非法的状态,状态迁移法是设计足够的用例达到对系统状态的覆盖、状态、条件组合、状态迁移路径的覆盖。

5.流程分析法

流程分析法主要针对测试场景类型属于流程测试场景的测试项下的测试子项进行设计,这是从白盒测试中路径覆盖分析法借鉴过来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6.输入域测试法

输入域测试法是针对输入会有各种各样的输入值的一个测试,他主要考虑 极端测试、中间范围测试,特殊值测试 。

7.输出域分析法

输出域分析法是对输出域进行等价类和边界值分析,确定是要覆盖的输出域样点,反推得到应该输入的输入值,从而构造出测试用例,他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输出域的等价类和边界值覆盖。

8.判定表分析法

判定表是分析和表达多种输入条件下系统执行不同动作的工具,他可以把复杂的逻辑关系和多种条件组合的情况表达的即具体又明确;

9.因果图法

因果图是用于描述系统输入输出之间的因果关系、约束关系。因果图的绘制过程是对被测系统的外部特征的建模过程,根据输入输出间的因果图可以得到判定表,从而规划出测试用例。

10.错误猜测法

错误猜测法主要是针对系统对于错误操作时对于操作的处理法的猜测法,从而设计测试用例

11.异常分析法

异常分析法是针对系统有可能存在的异常操作,软硬件缺陷引起的故障进行分析,分析发生错误时系统对于错误的处理能力和恢复能力依此设计测试用例。

白盒测试:

白盒测试也称为结构测试或逻辑驱动测试,是针对被测单元内部是如何进行工作的测试。它根据程序的控制结构设计测试用例,主要用于软件或程序验证。白盒测试法检查程序内部逻辑结构,对所有的逻辑路径进行测试,是一种穷举路径的测试方法,但即使每条路径都测试过了,但仍然有可能存在错误。因为:穷举路径测试无法检查出程序本身是否违反了设计规范,即程序是否是一个错误的程序;穷举路径测试不可能检查出程序因为遗漏路径而出错;穷举路径测试发现不了一些与数据相关的错误。

白盒测试需要遵循的原则有:1. 保证一个模块中的所有独立路径至少被测试一次;2. 所有逻辑值均需要测试真(true)和假(false);两种情况;3. 检查程序的内部数据结构,保证其结构的有效性;4. 在上下边界及可操作范围内运行所有循环。

常用白盒测试方法:

静态测试:不用运行程序的测试,包括代码检查、静态结构分析、代码质量度量、文档测试等等,它可以由人工进行,充分发挥人的逻辑思维优势,也可以借助软件工具(Fxcop)自动进行。

动态测试:需要执行代码,通过运行程序找到问题,包括功能确认与接口测试、覆盖率分析、性能分析、内存分析等。

白盒测试中的逻辑覆盖包括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和路径覆盖。六种覆盖标准发现错误的能力呈由弱到强的变化:

1.语句覆盖每条语句至少执行一次。

2.判定覆盖每个判定的每个分支至少执行一次。

3.条件覆盖每个判定的每个条件应取到各种可能的值。

4.判定/条件覆盖同时满足判定覆盖条件覆盖。

5.条件组合覆盖每个判定中各条件的每一种组合至少出现一次。

6.路径覆盖使程序中每一条可能的路径至少执行一次。

测试用例是什么?

答:测试用例的设计就是如何覆盖所有软件表现出来的状态,即在满足输入/输出的一组条件下,软件运行是一系列有次序的、受控制的状态变化过程。

2.设计用例是否有必要?

答:如果不记下来,很可能到执行的时候测试点就遗漏了,另外也不便于用例评审,用例总结,对后期测试工作没大的改进作用。所以测试用例一定要写,颗粒度视情况而定。针对测试人员少,上线时间紧的项目,可只做思维导图列出测试点。

3.设计用例的益处?

答:设计用例的过程可以更深刻的理解需求,熟悉各功能点,保证尽可能全的覆盖到各测试点。也便于用例评审。

4.一定要写测试用例吗?

答:对于大中型任务,还是要写详细的测试用例;对于紧急小型任务,可以写测试点;对于新人负责的模块,一定要写测试用例(本人写或者老人写完,新人执行)。

5.测试用例怎么写?

答:(1)根据需求文档,拆分测试点;(2)根据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 经验 + 拆分后的测试点 + 通用用例约束。来设计最终的详细测试用例;(3)写用例的思路:产品需求-测试需求-测试点-测试用例;(4)还要考虑兼容性问题、浏览器兼容、操作系统兼容性,如果是app测试还要考虑中断测试、弱网测试等;设计用例时也要注意涉及到的数据库中的字段值是否正确;需要注意关联模块的用例设计;注意新增接口、新增字段的用例的设计;(5)除了用xmind整理测试点,也可以这样:根据需求文档找到角色和功能模块的匹配关系,输出usecase图—输出流程图—依据业务规则、usecase、流程图输出测试用例。

6.用例必备4个方面

答:预置条件、执行步骤、预期结果、测试结果;用例要点:需包括与其他模块耦合关系、用例的级别(level0、level1),考虑哪些需求必须完成,哪些需求可以后续完成。

7.用例设计理念?

答:首先要保证产品的质量,测试用例的数量并不能决定质量的好坏,要做到覆盖全面,提倡高质量的自动化测试。

8.没有需求文档,如何测试,如何设计测试用例?

答:A.查找其他相关文档,来帮助理解所要测试的产品需要完成的目标;B.尽量多参加项目组内的会议,比如需求讨论、设计讨论、计划讨论等,能够加深对产品的理解;C.咨询相关人员-项目负责人、市场人员;D.召集相关人员,对你整理的结果进行讨论,通过评审后,这份文档就可以作为依据来设计你的case了;E.如果是一款已经上线的产品,可以多使用产品,有不懂的问产品经理;F.也可以去看历史bug,可以了解到一些需要关注的东西。

9.测试用例有哪些设计方法?

答: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功能图法、错误推测法、因果图法、场景法等。

10.写用例,用什么形式写,什么工具写?

答:excel、word,也可以是工具,如testlink、zentao、xmind。

11.写用例,是否有通用的用例模板?

答:用例只需包含几个主要元素:用例唯一编号、用例类型、模块、功能项、输入、预期结果、实际结果、测试结论、备注,就OK。

12.如何保证用例的覆盖度?

答:首先一定要熟悉需求,需求分析,拆解非常重要,需求熟悉过程中,不理解的地方,一定要找产品进行及时沟通,确定结果。其次项目开发过程中,每期的用例都要不断总结,学会总结,尽可能的保证少漏。其实这个与测试思维关系密切,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测试思维的形成,都有助于你设计一份较完整的测试用例。

13.何时开始设计测试用例?

答:需求文档定版后,即可开始陈列测试点和编写测试用例

14.测试用例评审

答:A.什么是用例评审?用例评审主要是产品、开发和测试人员,针对测试用例能否用于项目的测试而做的工作。B.用例评审的目的:为了减少测试人员执行阶段做无效工作(执行无效case,提交无效问题);为了避免三方需求理解不一致;为了每个测试人员的质量标准与项目要求标准达成一致。C.评审前需要做哪些工作:用Xmind,将测试点梳理出来;在脑图上,补全预期结果和实际测试结果,便于测试结果跟进;用例写完后,先做自检,有疑问的点罗列出来,可事先跟产品开发讨论,确定结果后完善用例,仍有疑问的可先做标记,评审会上抛出一起讨论;和评审人员(开发和产品)确定好具体的评审时间并提前把测试用例发给参会人员查看。D.用例参加人员:主要是产品、开发、测试、项目负责人、运营;E.用例评审时间:对于敏捷开发项目,建议控制在半小时以内;如果需求太复杂,功能点太多,半小时讲不完,那么建议对功能点划分优先级,优先评审优先升级高的用例,再针对疑问多的用例评审,最后对于功能简单的用例可简单带过;F.用例评审形式:先对功能复杂,优先级高、疑问多的用例进行评审,再评审功能简单,优先级低的功能点。对于评审过程中,还没有结论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作为会后讨论跟进的重点。另外,整个评审会主次分明,有高潮有缓点,可以更高效的达到我们评审的目的。G.正式评审:评审要按用例的优先级,功能的复杂程度进行;评审时间尽量做到,思路清晰,用最简洁的语言阐述每一个功能点;超过5分钟无法确定结果的问题留作会后讨论跟进。H.评审结束后需要做些什么事:第一时间整理测试用例,把修正的内容重新整理补全;会上未确定的内容,会后继续跟进,直到确定结果;都无疑问了,做个简单的用例评审总结(如修正了哪些功能点,补全了哪些,哪些模块功能有变动?哪些功能推迟到下一期做?)。

15.用例写完,我们要先做什么?

答:先自检,自检完毕,列出有疑惑的点,评审之前,把用例提前发给相关的开发、产品,预留时间告诉他们先看,再统一时间进行评审。

16.测试用例的更新?

答:评审后需要更新、测试过程中需要更新、测试结束后根据线上反馈情况进行更新。

17.什么时候写测试点,什么时候写用例?

答:A.如果公司只有你一个Tester,就没必要写测试用例了,写测试点(Xmind),提取关键要素;B.如果需求老是频繁变化,写测试点吧;你的测试用例的更新速度永远跟不上需求的变化速度,每天都在改用例。太详细的用例,无太多的意义和价值;C.如果你们的节奏控制的非常紧凑,完全没时间严格按照测试用例执行,写测试点吧,提取关键要素;D.如果团队的整体Tester技能均衡,测试点已经能够充分覆盖了,写测试点吧,测试用例的意义不大;E.如果这块的逻辑非常复杂,你未曾接触,尽量写详细点的测试用例,通过用例的梳理过程,是一个很好的梳理理解需求和产品的过程;F.如何用更少的测试点,尽可能的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与用例设计方法、经验、需求理解等等有关。我们要综合运用等价类、边界值、错误推测、场景法、因果图等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G.不要总找刁钻的用例,要把客户常用的流程弄好。产品上线之前无论经过多少轮测试,一定要把主体业务流程进行回归测试。

18.测试点怎么写?

答:A.重点关注业务逻辑、业务场景、异常测试等,至于具体UI细节,简单带过即可(因为UI层面的问题,视觉就可直观的看出来,不需要大篇幅的测试用例,浪费时间,产出并不高)B.总结来看,就是写更大颗粒度的测试点来代替测试用例。由此减少需求变更带来的用例维护成本,又可测试前置,还可以保证核心流程、功能、场景化、异常情况充分覆盖。C.补充一个话题,需求频繁变更,本身就是不合理的,特别是版本发布临界点,是不建议临时插播需求的。源头没控制,最后出问题属于正常现象。

19.对于开发不自测的,测试该如何做?

答:A.建议加入提测环节,测试给出提测标准,没达到就打回。或者先给产品进行功能主流程验收(设计对UI进行验收),产品说通过验收了再给测试提测。要开发自测,可自上而下进行推动,加入某个环节也需要技术总监的支持。B.开发自测可以使测试人员轻松点,有更多的时间去测复杂的逻辑问题,而不是只测需求功能问题。同时,给研发一点压力,开发的功能模块质量也会有所提高。多次提测不通过也可以作为研发考核的一个标准。

20.测试的价值是什么?

答:不是发现多少bug,而是产品上线之后,有多少漏测问题。作为测试从业者,必须明白自己的核心价值在何处,把它作为目标,才能正确指引我们平时的测试工作中的具体内容及细节落实。

测试工具

主流测试工具的测试流程

jmeter七大特性

Test Plan(测试计划):用于描述包含与此性能测试相关的所有功能的性能测试。换句话说,性能测试的所有内容都是基于一个计划。

Threads(Users) 这个就是我们通常添加运行的线程。通俗的讲一个线程组,,可以看做一个虚拟用户组,线程组中的每个线程都可以理解为一个虚拟用户。线程组中包含的线程数量在测试执行过程中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取样器(Sampler) 取样器(Sample)是性能测试中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记录响应信息,记录响应时间的最小单元,JMeter 原生支持多种不同的sampler ,如 HTTP Request Sampler 、 FTP Request Sample 、TCP Request Sample 、JDBC Request Sampler 等,每一种不同类型的 sampler 可以根据设置的参数向服务器发出不同类型的请求

逻辑控制器(Logic Controller) 逻辑控制器,包括两类无件,一类是用于控制test plan 中 sampler 节点发送请求的逻辑顺序的控制器,常用的有 如果(If)控制器 、switch Controller 、Runtime Controller、循环控制器等。另一类是用来组织可控制 sampler 来节点的,如 事务控制器、吞吐量控制器。

配置元件(Config Element) 配置元件(config element)用于提供对静态数据配置的支持。CSV Data Set config 可以将本地数据文件形成数据池(Data Pool),而对应于HTTP Request Sampler和 TCP Request Sampler等类型的配制无件则可以修改Sampler的默认数据。(例如,HTTP Cookie Manager 可以用于对 HTTP Request Sampler 的cookie 进行管理)

定时器(Timer) 定时器(Timer)用于操作之间设置等待时间,等待时间是性能测试中常用的控制客户端QPS的手端。类似于LoadRunner里面的“思考时间”。JMeter 定义了Bean Shell Timer、Constant Throughput Timer、固定定时器等不同类型的Timer。

前置处理器(Per Processors) 用于在实际的请求发出之前对即将发出的请求进行特殊处理。例如,HTTP URL重写修复符则可以实现URL重写,当RUL中有sessionID 一类的session信息时,可以通过该处理器填充发出请求的实际的sessionID 。

后置处理器(Post Processors) 用于对Sampler 发出请求后得到的服务器响应进行处理。一般用来提取响应中的特定数据(类似LoadRunner测试工具中的关联概念)。例如,XPath Extractor 则可以用于提取响应数据中通过给定XPath 值获得的数据。

断言(Assertions) 断言用于检查测试中得到的相应数据等是否符合预期,断言一般用来设置检查点,用以保证性能测试过程中的数据交互是否与预期一致。

监听器(Listener) 这个监听器可不是用来监听系统资源的元件。它是用来对测试结果数据进行处理和可视化展示的一系列元件。 图行结果、查看结果树、聚合报告。都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元件。

========winrunner
1 启动时选择要加载的插件
2 进行一些设置(如录制模式等)
3 识别应用程序的GUI,即创建map(就是学习被测试软件的界面)
4 建立测试脚本(录制及编写)
5 对脚本除错及调试(保证能够运行完)
6 插入各种检查点(图片,文字,控件等)
7 在新版应用程序中执行测试脚本
8 分析结果,回报缺陷
 
=quicktestpro
1 准备录制
打开你要对其进行测试的应用程序,并检查QuickTest中的各项设置是否适合当前的要求。
2 进行录制
打开QuickTest的录制功能,按测试用例中的描述,操作被测试应用程序。
3 编辑测试脚本
通过加入检测点、参数化测试,以及添加分支、循环等控制语句,来增强测试脚本的功能,使将来的回归测试真正能够自动化。
4 调试脚本
调试脚本,检查脚本是否存在错误。
5 在回归测试中运行测试
在对应用程序的回归测试中,通过QuickTest回放对应用程序的操作,检验软件正确性,实现测试的自动化进行。
6 分析结果,报告问题
查看QuickTest记录的运行结果,记录问题,报告测试结果。

====TestDirect============
安装好后,先进入站点管理
1 创建域及工程
2 添加用户
3 编辑licenses及本服务器
4 编辑数据库
--TD
1 选择新建的工程进行定制(列表,用户,组,版本等)
2 在require中增加需求
3 把需求转化为plan
4 在testlab中由计划新建测试具体用例与执行

5 发现bug,在defect中提交bug
(每一部分都可以相对独立地使用)

======loadrunner
1 制定负载测试计划
(分析应用程序, 确定测试目标,计划怎样执行LoadRunner)
2 开发测试脚本
(录制基本的用户脚本,完善测试脚本)
3 创建运行场景
(选择场景类型为Manual Scenario,选择场景类型,理解各种类型,场景的类型转化)
4 运行测试
5 监视场景
(MEMORY 相关,PROCESSOR相关,网络吞量以及带宽,磁盘相关,WEB应用程序 ,IIS5.0,SQL SERVER,NETWORK DELAY等)
6 分析测试结果
(分析实时监视图表,分析事务的响应时间,分解页面,确定WEBSERVER的问题,其他有用的功能)

软件

对RUP.CMM,CMMI,XP,PSP.TSP的认识?

软件过程标准:CMMI、PSP、TSP、RUP、软件工程规范国家标准;(AP、XP、ASD等开发过程思想好像还不能称其为标准)
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是Rational公司提出的一套开发过程模型,它是一个面向对象软件工程的通用业务流程。它描述了一系列相关的软件工程流程,它们具有相同的结构,即相同的流程构架。RUP 为在开发组织中分配任务和职责提供了一种规范方法,其目标是确保在可预计的时间安排和预算内开发出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高品质的软件。RUP具有两个轴,一个轴是时间轴,这是动态的。另一个轴是工作流轴,这是静态的。在时间轴上,RUP划分了四个阶段:初始阶段、细化阶段、构造阶段和发布阶段。每个阶段都使用了迭代的概念。在工作流轴上,RUP设计了六个核心工作流程和三个核心支撑工作流程,核心工作流轴包括:业务建模工作流、需求工作流、分析设计工作流、实现工作流、测试工作流和发布工作流。核心支撑工作流包括:环境工作流、项目管理工作流和配置与变更管理工作流。RUP 汇集现代软件开发中多方面的最佳经验,并为适应各种项目及组织的需要提供了灵活的形式。作为一个商业模型,它具有非常详细的过程指导和模板。但是同样由于该模型比较复杂,因此在模型的掌握上需要花费比较大的成本。尤其对项目管理者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CMM(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能力成熟度模型) 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软件工程研究所(简称SEI)受美国国防部委托,于1991年研究制定,初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价美国国防部的软件合同承包组织的能力,后因为在软件企业应用CMM模型实施过程改进取得较大的成功,所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SEI同时建立了主任评估师评估制度,CMM的评估方法为CBA-IPI。CMM的本质是软件管理工程的一个部分。它是对于软件组织在定义,实现,度量,控制和改善其软件过程的进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的描述。他通过5个不断进化的层次来评定软件生产的历史与现状:初始层是混沌的过程;可重复层是经过训练的软件过程;定义层是标准一致的软件过程;管理层是可预测的软件过程;优化层是能持续改善的软件过程。
CMM/PSP/TSP即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 个体软件过程/群组软件过程,是1987年美国 Carnegie Mellon 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U/SEI)以W.S.Humphrey为首的研究组发表的研究成果"承制方软件工程能力的评估方法"。
CMMI是SEI于2000年发布的CMM的新版本。CMMI不但包括了软件开发过程改进,还包含系统集成、软硬件采购等方面的过程改进内容。
CMMI纠正了CMM存在的一些缺点,使其更加适用企业的过程改进实施。CMMI适用SCAMPI评估方法。需要注意的是,SEI没有废除CMM模型,只是停止了CMM评估方法:CBA-IPI。现在如要进行CMM评估,需使用SCAMPI方法。但CMMI模型最终代替CMM模型的趋势不可避免。
XP (极限编程)规定了一组核心价值和方法,可以让软件开发人员发挥他们的专长:编写代码。XP 消除了大多数重量型过程的不必要产物,通过减慢开发速度、耗费开发人员的精力(例如干特图、状态报告,以及多卷需求文档)从目标偏离。
XP 的核心价值:交流、简单、反馈、勇气。

软件质量的六个特征

按照软件质量国家标准GB-T8566–2001G,软件质量可以用下列特征来评价:
a.功能特征:与一组功能及其指定性质有关的一组属性,这里的功能是满足明确或隐含的需求的那些功能。

b.可靠特征:在规定的一段时间和条件下,与软件维持其性能水平的能力有关的一组属性。

c.易用特征:由一组规定或潜在的用户为使用软件所需作的努力和所作的评价有关的一组属性。

d.效率特征:与在规定条件下软件的性能水平与所使用资源量之间关系有关的一组属性。

e.可维护特征:与进行指定的修改所需的努力有关的一组属性。

f.可移植特征:与软件从一个环境转移到另一个环境的能力有关的一组属性。

软件生命周期(SDLC)的六个阶段

1、问题的定义及规划
此阶段是软件开发方与需求方共同讨论,主要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及其可行性。
2、需求分析
在确定软件开发可行的情况下,对软件需要实现的各个功能进行详细分析。需求分析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做得好,将为整个软件开发项目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同样需求也是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不断变化和深入的,因此我们必须制定需求变更计划来应付这种变化,以保护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
3、软件设计
此阶段主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如系统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等等。软件设计一般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好的软件设计将为软件程序编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4、程序编码
此阶段是将软件设计的结果转换成计算机可运行的程序代码。在程序编码中必须要制定统一,符合标准的编写规范。以保证程序的可读性,易维护性,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5、软件测试
在软件设计完成后要经过严密的测试,以发现软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整个测试过程分单元测试、组装测试以及系统测试三个阶段进行。测试的方法主要有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两种。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建立详细的测试计划并严格按照测试计划进行测试,以减少测试的随意性。
6、运行维护
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在软件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软件不能继续适应用户的要求。要延续软件的使用寿命,就必须对软件进行维护。软件的维护包括纠错性维护和改进性维护两个方面。

从概念提出的那一刻开始,软件产品就进入了软件生命周期。在经历需求、分析、设计、实现、部署后,软件将被使用并进入维护阶段,直到最后由于缺少维护费用而逐渐消亡。这样的一个过程,称为"生命周期模型"(Life Cycle Model)

软件测试概念

广义概念:指软件生存周期中所有的检查、评审和确认工作,其中包括了对分析、设计阶段,以及完成开发后维护阶段的各类文档、代码的审查和确认
狭义概念:识别软件缺陷的过程,即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不一致

软件测试目的

 测试的目的就是发现软件中的各种缺陷
 测试只能证明软件存在缺陷,不能证明软件不存在缺陷
 测试可以使软件中缺陷降低到一定程度,而不是彻底消灭
 以较少的用例、时间和人力找出软件中的各种错误和缺陷,以确保软件的质量

软件测试原则

 Good-enough: 一种权衡投入/产出比的原则
 保证测试的覆盖程度,但穷举测试是不可能的
 所有的测试都应追溯到用户需求
 越早测试越好,测试过程与开发过程应是相结合的
 测试的规模由小而大,从单元测试到系统测试
 为了尽可能地发现错误,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来测试
 不能为了便于测试擅自修改程序
既应该测试软件该做什么也应该测试软件不该做什么

软件测试的的重点

 测试用例的设计
– 测试用例的设计是整个软件测试工作的核心
– 测试用例反映对被测对象的质量要求,决定对测试对象的质量评估
 测试工作的管理
– 尤其是对包含多个子系统的大型软件系统,其测试工作涉及大量人力和物力,有效的测试工作管理是保证有效测试工作的必要前提
 测试环境的建立
– 测试环境应该与实际测试环境一致

网络协议

怎么测试网络协议

协议测试包括四种类型的测试
1、一致性测试:检测协议实现本身与协议规范的符合程度

2、互操作性测试:基于某一协议检测不同协议实现间互操作互通信的能力

3、性能测试:检测协议实现的性能指标,比如数据传输速度,连接时间,执行速度,吞吐量,并发度,

4、健壮性测试:检测协议是现在各种恶劣环境下运行的能力,比如注入干扰报文,通信故障,信道被切断

WEB和APP

web测试和app测试的不同点

系统架构方面:
web项目,一般都是b/s架构,基于浏览器的

app项目,则是c/s的,必须要有客户端,用户需要安装客户端。

web测试只要更新了服务器端,客户端就会同步会更新。App项目则需要客户端和服务器都更新。

性能方面:

web页面主要会关注响应时间

而app则还需要关心流量、电量、CPU、GPU、Memory这些。

它们服务端的性能没区别,都是一台服务器。

兼容方面:

web是基于浏览器的,所以更倾向于浏览器和电脑硬件,电脑系统的方向的兼容

app测试则要看分辨率,屏幕尺寸,还要看设备系统。

web测试是基于浏览器的所以不必考虑安装卸载。

而app是客户端的,则必须测试安装、更新、卸载。除了常规的安装、更新、卸载还要考虑到异常场景。包括安装时的中断、弱网、安装后删除安装文件 。

此外APP还有一些专项测试:如网络、适配性。

app测试的工具

功能测试自动化
a) 轻量接口自动化测试

jmeter,

b) APP UI层面的自动化

android:UI Automator Viewer,Android Junit,Instrumentation,UIAutomator,

iOS:基于Instrument的iOS UI自动化,

性能测试

a) Web前端性能测试

网络抓包工具:Wireshark

网页文件大小

webpagetest

pagespeed insight

chrome adb

b) APP端性能测试

Android内存占用分析:MAT

iOS内存问题分析:ARC模式

Android WebView性能分析:

iOS WebView性能分析

c) 后台服务性能测试

负载,压力,耐久性

可拓展性,基准

工具:apacheAB,Jmeter,LoadRunner,

专项测试

a) 兼容性测试

手工测试:操作系统,分辨率,rom,网络类型

云平台:testin,脚本编写,Android。

b) 流量测试

Android自带的流量管理,

iOS自带的Network

tcpdump抓包

WiFi代理抓包:Fiddler

流量节省方法:压缩数据,json优于xml;WebP优于传统的JPG,PNG;控制访问的频次;只获取必要的数据;缓存;

c) 电量测试

基于测试设备的方法,购买电量表进行测试。

GSam Battery Monitoe Pro

iOS基于Instrument Energy工具

d) 弱网络测试

手机自带的网络状况模拟工具

基于代理的弱网络的模拟:

工具:windows:Network Delay Simulator

Mac:Network Link Conditioner

app性能测试的指标

1、内存:内存消耗测试节点的设计目标是为了让应用不占用过多的系统资源,且及时释放内存,保障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当然关于内存测试,在这里我们需要引入几个概念:空闲状态、中等规格、满规格。
空闲状态指打开应用后,点击home键让应用后台运行,此时应用处于的状态叫做空闲;中等规格和满规格指的是对应用的操作时间的间隔长短不一,中等规格时间较长,满规格时间较短。

内存测试中存在很多测试子项,清单如下:

●空闲状态下的应用内存消耗;

●中等规格状态下的应用内存消耗;

●满规格状态下的应用内存消耗;

●应用内存峰值;

●应用内存泄露;

●应用是否常驻内存;

●压力测试后的内存使用。

2、CPU:

使用Android提供的view plaincopy在CODE上查看代码片派生到我的代码片

adbshell dumpsys CPUinfo |grep packagename >/address/CPU.txt来获取;

使用top命令view plaincopy在CODE上查看代码片派生到我的代码片

adbshell top |grep packagename>/address/CPU.txt来获取。

3、流量:

网络流量测试是针对大部分应用而言的,可能还有部分应用会关注网速、弱网之类的测试。

流量测试包括以下测试项:

应用首次启动流量提示;

应用后台连续运行2小时的流量值;

应用高负荷运行的流量峰值。

4、电量:

●测试手机安装目标APK前后待机功耗无明显差异;

●常见使用场景中能够正常进入待机,待机电流在正常范围内;

●长时间连续使用应用无异常耗电现象。

5、启动速度:

第一类:首次启动–应用首次启动所花费的时间;

第二类:非首次启动–应用非首次启动所花费的时间;

第三类:应用界面切换–应用界面内切换所花费的时间。

6、滑动速度、界面切换速度

7、与服务器交互的网络速度

框架

自动化测试框架

1、模块化测试框架
模块化测试脚本框架(TEST MODulARITY FRAMEWORK)需要创建小而独立的可以描述的模块、片断以及待测应用程序的脚本。这些树状结构的小脚本组合起来,就能组成能用于特定的测试用例的脚本。在五种框架中,模块化框架是最容易掌握和使用的。在一个组件上方建立一个抽象层使其在余下的应用中隐藏起来,这是众所周知的编程技巧。这样应用同组件中的修改隔离开来,提供了程序设计的模块化特性。模块化测试脚本框架使用这一抽象或者封装的原理来提高自动测试组合的可维护性和可升级性。

2、测试库框架

测试库框架(Test Library Architecture)与模块化测试脚本框架很类似,并且具有同样的优点。不同的是测试库框架把待测应用程序分解为过程和函数而不是脚本。这个框架需要创建描述模块、片断以及待测应用程序的功能库文件。

3、关键字驱动或表驱动的测试框架

对于一个独立于应用的自动化框架,关键字驱动(KEYWORD DRIVEN)I9LJJ试和表驱动(TABLE DRIVEN)测试是可以互换的术语。这个框架需要开发数据表和关键字。这些数据表和关键字独立于执行它们的测试自动化工具,并可以用来“驱动"待测应用程序和数据的测试脚本代码,关键宇驱动测试看上去与手工测试用例很类似。在一个关键字驱动测试中,把待测应用程序的功能和每个测试的执行步骤一起写到一个表中。这个测试框架可以通过很少的代码来产生大量的测试用例。同样的代码在用数据表来产生各个测试用例的同时被复用。

4、数据驱动测试框架

数据驱动(DATA DRIVEN),LJ试是一个框架。在这里测试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是从数据文件中读取(数据池,ODBC源,CSV文件,EXCEL文件,ADO对象等)并且通过捕获工具生成或者手工生成的代码脚本被载入到变量中。在这个框架中,变量不仅被用来存放输入值还被用来存放输出的验证值。整个程序中,测试脚本来读取数值文件,记载测试状态和信息。这类似于表驱动测试,在表驱动测 试中,它的测试用例是包含在数据文件而不是在脚本中,对于数据而言,脚本仅仅是一个“驱动器”,或者是一个传送机构。然而,数据驱动测试不同于表驱动测试,尽管导航数据并不包含在表结构中。在数据驱动测试中,数据文件中只包含测试数据。这个框架意图减少需要执行所有测试用例所需要的总的测试脚本数。数据驱动需要很少的代码来产生大量的测试用例,这与表驱动极其类似。

5、混合测试自动化(Hybrid Test Automation)框架

最普遍的执行框架是上面介绍的所有技术的一个结合,取其长处,弥补其不足。这个混合测试框架是由大部分框架随着时间并经过若干项目演化而来的

PC网络故障,以及如何排除障碍

1)首先是排除接触故障,即确保你的网线是可以正常使用的。然后禁用网卡后再启用,排除偶然故障。打开网络和共享中心窗口,单击窗口左上侧“更改适配器设置”右击其中的“本地连接“或”无线网络连接”,单击快捷菜单中的“禁用”命令,即可禁用所选网络。接下来重启网络,只需右击后单击启用即可。
(2)使用ipconfig查看计算机的上网参数

1、单击“开始|所有程序|附件|命令提示符“,打开命令提示符窗口

2、输入ipconfig,按Enter确认,可以看到机器的配置信息,输入ipconfig/all,可以看到IP地址和网卡物理地址等相关网络详细信息。

(3)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的连通性,定位故障范围

在命令提示符窗口中输入”ping 127.0.0.1“,数据显示本机分别发送和接受了4个数据包,丢包率为零,可以判断本机网络协议工作正常,如显示”请求超时“,则表明本机网卡的安装或TCP/IP协议有问题,接下来就应该检查网卡和TCP/IP协议,卸载后重装即可。

(4)ping本机IP

在确认127.0.0.1地址能被ping通的情况下,继续使用ping命令测试本机的IP地址能否被ping通,如不能,说明本机的网卡驱动程序不正确,或者网卡与网线之间连接有故障,也有可能是本地的路由表面收到了破坏,此时应检查本机网卡的状态是否为已连接,网络参数是否设置正确,如果正确可是不能ping通,就应该重新安装网卡驱动程序。丢失率为零,可以判断网卡安装配置没有问题,工作正常。

(5)ping网关

网关地址能被ping通的话,表明本机网络连接以及正常,如果命令不成功,可能是网关设备自身存在问题,也可能是本机上网参数设置有误,检查网络参数。

BUG

bug的周期,以及描述一下不同类别的bug

1、New:(新的)
当某个“bug”被第一次发现的时候,测试人员需要与项目负责人沟通以确认发现的的确是一个bug,如果被确认是一个bug,就将其记录下来,并将bug的状态设为New

2、Assigned(已指派的)

当一个bug被指认为New之后,将其反馈给开发人员,开发人员将确认这是否是一个bug,如果是,开发组的负责人就将这个bug指定给某位开发人员处理,并将bug的状态设定为“Assigned”

3、Open(打开的)

一旦开发人员开始处理bug的时候,他(她)就将这个bug的状态设置为“Open”,这表示开发人员正在处理这个“bug”

4、Fixed(已修复的)

当开发人员进行处理(并认为已经解决)之后,他就可以将这个bug的状态设置为“Fixed”并将其提交给开发组的负责人,然后开发组的负责人将这个bug返还给测试组

5、Pending Reset(待在测试的)

当bug被返还到测试组后,我们将bug的状态设置为Pending Reset”

6、Reset(再测试)

测试组的负责人将bug指定给某位测试人员进行再测试,并将bug的状态设置为“Reset”

7、Closed(已关闭的)

如果测试人员经过再次测试之后确认bug 已经被解决之后,就将bug的状态设置为“Closed”

8、Reopen(再次打开的)

如果经过再次测试发现bug(指bug本身而不是包括因修复而引发的新bug)仍然存在的话,测试人员将bug再次传递给开发组,并将bug的状态设置为“Reopen”

9、Pending Reject(拒绝中)

如果测试人员传递到开发组的bug被开发人员认为是正常行为而不是bug时,这种情况下开发人员可以拒绝,并将bug的状态设置为“Pending Reject”

10、Rejected(被拒绝的)

测试组的负责人接到上述bug的时候,如果他(她)发现这是产品说明书中定义的正常行为或者经过与开发人员的讨论之后认为这并不能算作bug的时候,开发组负责人就将这个bug的状态设置为“Rejected”

11、Postponed(延期)

有些时候,对于一些特殊的bug的测试需要搁置一段时间,事实上有很多原因可能导致这种情况的发生,比如无效的测试数据,一些特殊的无效的功能等等,在这种情况下,bug的状态就被设置为“Postponed“

不同类别的bug:

Bug类型

• 代码错误

• 界面优化

• 设计缺陷

• 配置相关

• 安装部署

• 安全相关

• 性能问题

• 标准规范

• 测试脚本

• 其他

SHELL

shell的基本命令,怎么看到行号?怎么查进程的id?

获取文本对应文本的行号,可以用grep,也可以用sed
grep -n “xxx” a.txt | cut -d “:” -f 1

sed -n -e ‘/xxx/=’ a.txt

shell获取进程ID的方法有三种:

1、ps -A |grep “cmdname”| awk ‘{print $1}’
2、pidof “cmdname”
3、pgrep “cmdname”

常用到的shell指令中与网络相关的有哪些,netstat、ping、ifconfig这三个的区别,分别是什么功能,netstat里面一般服务器启动后的端口状态是什么

常用的网络相关的命令有以下几个:
1、ifconfig

这个命令用于显示网络接口,子网掩码

2、host和nslookup

这两个命令是DNS查找工具,当执行host时,会列出某个域名的所有ip,nslookup是一个类似于host的命令,它用于查询DNS相关的细节信息,以及名字解析

3、route

显示路由表

4、traceroute

这个命令显示分组途径的所有网关地址

netstat、ping、ifconfig这三个的区别:

netstat:显示网络状态,利用netstat可以让你得知整个Linux系统的网络情况,语法为netstat [-acCeFghilMnNoprstuvVwx][-A<网络类型>][–ip]

ping:功能是检测主机,因为执行ping命令会使用icmp传输协议,发出要求回应的信息,若远端主机的网络功能没有问题,就会回应该信息,因而得知该主机运作正常,语法为:ping [-dfnqrRv][-c<完成次数>][-i<间隔秒数>][-I<网络界面>][-l<前置载入>][-p<范本样式>][-s<数据包大小>][-t<存活数值>][主机名称或IP地址

ifconnfig:功能是显示或设置网络设备,其语法为:ifconfig [网络设备][down up -allmulti -arp -promisc][add<地址>][del<地址>][<hw<网络设备类型><硬件地址>][io_addr<I/O地址>][irq<IRQ地址>][media<网络媒介类型>][mem_start<内存地址>][metric<数目>][mtu<字节>][netmask<子网掩码>][tunnel<地址>][-broadcast<地址>][-pointopoint<地址>][IP地址]

服务器启动后一般为listening状态

基本Linux命令

1、file
作用:file通过探测文件内容判断文件类型,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格式:file [options] 文件名

options]主要参数

-v:在标准输出后显示版本信息,并且退出。

-z:探测压缩过的文件类型。

-L:允许符合连接。

2、mkdir

作用:mkdir命令的作用是建立名称为dirname的子目录,与MS DOS下的md命令类似,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格式:mkdir [options] 目录名

[options]主要参数

-m, --mode=模式:设定权限<模式>;,与chmod类似。

-p, --parents:需要时创建上层目录;如果目录早已存在,则不当作错误。

-v, --verbose:每次创建新目录都显示信息。

--version:显示版本信息后离开。

3、grep

作用:grep命令可以指定文件中搜索特定的内容,并将含有这些内容的行标准输出。grep全称是Global Regular Expression Print,表示全局正则表达式版本,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格式:grep [options]

[options]主要参数:

-c:只输出匹配行的计数。

-i:不区分大小写(只适用于单字符)。

-h:查询多文件时不显示文件名。

-l:查询多文件时只输出包含匹配字符的文件名

-n:显示匹配行及行号。

-s:不显示不存在或无匹配文本的错误信息。

-v:显示不包含匹配文本的所有行。

4、find

作用:find命令的作用是在目录中搜索文件,它的使用权限是所有用户。

格式:find [path][options][expression]path指定目录路径,系统从这里开始沿着目录树向下查找文件。它是一个路径列表,相互用空格分离,如果不写path,那么默认为当前目录。

主要参数:

[options]参数:

-depth:使用深度级别的查找过程方式,在某层指定目录中优先查找文件内容。

-maxdepth levels:表示至多查找到开始目录的第level层子目录。level是一个非负数,如果level是0的话表示仅在当前目录中查找。

-mindepth levels:表示至少查找到开始目录的第level层子目录。

-mount:不在其它文件系统(如Msdos、Vfat等)的目录和文件中查找。

-version:打印版本。

Linux命令(查看进程、top命令、查看磁盘)

查看进程:
ps命令:

ps命令查找与进程相关的PID号:

ps a 显示现行终端机下的所有程序,包括其他用户的程序。

ps -A 显示所有程序。

ps c 列出程序时,显示每个程序真正的指令名称,而不包含路径,参数或常驻服务的标示。

ps -e 此参数的效果和指定"A"参数相同。

ps e 列出程序时,显示每个程序所使用的环境变量。

ps f 用ASCII字符显示树状结构,表达程序间的相互关系。

ps -H 显示树状结构,表示程序间的相互关系。

ps -N 显示所有的程序,除了执行ps指令终端机下的程序之外。

ps s 采用程序信号的格式显示程序状况。

ps S 列出程序时,包括已中断的子程序资料。

ps -t<终端机编号> 指定终端机编号,并列出属于该终端机的程序的状况。

ps u 以用户为主的格式来显示程序状况。

ps x 显示所有程序,不以终端机来区分。

最常用的方法是ps aux

top命令:

Linux top命令用于实时显示 process 的动态。

语法

top [-] [d delay] [q] [c] [S] [s] [i] [n] [b]

参数说明:

d : 改变显示的更新速度,或是在交谈式指令列( interactive command)按 s

q : 没有任何延迟的显示速度,如果使用者是有 superuser 的权限,则 top 将会以最高的优先序执行

c : 切换显示模式,共有两种模式,一是只显示执行档的名称,另一种是显示完整的路径与名称S : 累积模式,会将己完成或消失的子行程 ( dead child process ) 的 CPU time 累积起来

s : 安全模式,将交谈式指令取消, 避免潜在的危机

i : 不显示任何闲置 (idle) 或无用 (zombie) 的行程

n : 更新的次数,完成后将会退出 top

b : 批次档模式,搭配 “n” 参数一起使用,可以用来将 top 的结果输出到档案内

实例

显示进程信息# top

显示完整命令# top -c

以批处理模式显示程序信息# top -b

以累积模式显示程序信息# top -S

查看磁盘:

Linux磁盘管理常用三个命令为df、du和fdisk。

df:列出文件系统的整体磁盘使用量。df命令参数功能:检查文件系统的磁盘空间占用情况。可以利用该命令来获取硬盘被占用了多少空间,目前还剩下多少空间等信息。语法:

df [-ahikHTm] [目录或文件名]

du:检查磁盘空间使用量。语法:du [-ahskm] 文件或目录名称

fdisk:用于磁盘分区。语法:fdisk [-l] 装置名称

选项与参数:-l :输出后面接的装置所有的分区内容。若仅有 fdisk -l 时, 则系统将会把整个系统内能够搜寻到的装置的分区均列出来。

Linux Tomcat 使用相关命令 Tomcat启动 查看tomcat运行日志 查看Tomcat进程 杀死Tomcat进程 查看Tomcat占据的端口

Tomcat启动、停止

首先进入tomcat 所在bin目录 cd /home/server/Tomcat/bin (需根据个人tomcat目录进入)
关闭tomcat服务: ./shutdown.sh 或则 sh shutdown.sh  
 启动tomcat:
(1)给bin文件夹可执行权限:chmod -R 777 文件目录

(2)执行./startup.sh 看不见日志的启动方式 或则 sh startup.sh

(3)执行./catalina.sh 可以看见启动日志的启动方式

2、查看正在运行的Tomcat进程

(1)ps aux | grep tomcat
(2)ps -ef | grep tomcat

3、杀死Tomcat进程

通过查看运行的Tomcat进程后 可对 进程进行kill
  kill -9 1234 (kill -9 进程ID)
  
4、查看Tomcat占据的端口

netstat -nat 或则 netstat -apn (查看所有的端口)
  netstat -anlp | grep 12345 或则 netstat -anop | grep 12345 (根据进程号查看端口号)
  lsof -i:80 (通过端口号,查看其所属的进程号相关信息)

5、查看tomcat运行日志

先切换到:cd /home/server/Tomcat/logs (需根据个人tomcat目录进入)
  tail -f catalina.out (实时查看运行日志)
  Ctrl+c 是退出tail命令。

6、防火墙设置端口

cat /proc/version Linux 查看当前操作系统版本信息

iptables -L -n 查看当前iptables(防火墙)规则
添加指定端口到防火墙中
iptables -I INPUT -p 协议 --dport 端口号 -j ACCEPT
#iptables -I INPUT -p udp --dport 161 -j ACCEPT
#iptables -I INPUT -p tcp --dport 8080 -j ACCEPT

排序

排序算法

冒泡排序
是最简单的排序之一了,其大体思想就是通过与相邻元素的比较和交换来把小的数交换到最前面。这个过程类似于水泡向上升一样,因此而得名。举个栗子,对5,3,8,6,4这个无序序列进行冒泡排序。首先从后向前冒泡,4和6比较,把4交换到前面,序列变成5,3,8,4,6。同理4和8交换,变成5,3,4,8,6,3和4无需交换。5和3交换,变成3,5,4,8,6.这样一次冒泡就完了,把最小的数3排到最前面了。对剩下的序列依次冒泡就会得到一个有序序列。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选择排序

思想其实和冒泡排序有点类似,都是在一次排序后把最小的元素放到最前面。但是过程不同,冒泡排序是通过相邻的比较和交换。而选择排序是通过对整体的选择。举个栗子,对5,3,8,6,4这个无序序列进行简单选择排序,首先要选择5以外的最小数来和5交换,也就是选择3和5交换,一次排序后就变成了3,5,8,6,4.对剩下的序列一次进行选择和交换,最终就会得到一个有序序列。其实选择排序可以看成冒泡排序的优化,因为其目的相同,只是选择排序只有在确定了最小数的前提下才进行交换,大大减少了交换的次数。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插入排序

不是通过交换位置而是通过比较找到合适的位置插入元素来达到排序的目的的。相信大家都有过打扑克牌的经历,特别是牌数较大的。在分牌时可能要整理自己的牌,牌多的时候怎么整理呢?就是拿到一张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插入。这个原理其实和插入排序是一样的。举个栗子,对5,3,8,6,4这个无序序列进行简单插入排序,首先假设第一个数的位置时正确的,想一下在拿到第一张牌的时候,没必要整理。然后3要插到5前面,把5后移一位,变成3,5,8,6,4.想一下整理牌的时候应该也是这样吧。然后8不用动,6插在8前面,8后移一位,4插在5前面,从5开始都向后移一位。注意在插入一个数的时候要保证这个数前面的数已经有序。简单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也是O(n^2)。

(我用了链表,别人用数组后移更好)

快速排序

在实际应用当中快速排序确实也是表现最好的排序算法。快速排序虽然高端,但其实其思想是来自冒泡排序,冒泡排序是通过相邻元素的比较和交换把最小的冒泡到最顶端,而快速排序是比较和交换小数和大数,这样一来不仅把小数冒泡到上面同时也把大数沉到下面。

对5,3,8,6,4这个无序序列进行快速排序,思路是右指针找比基准数小的,左指针找比基准数大的,交换之。

5,3,8,6,4 用5作为比较的基准,最终会把5小的移动到5的左边,比5大的移动到5的右边。

5,3,8,6,4 首先设置i,j两个指针分别指向两端,j指针先扫描(思考一下为什么?)4比5小停止。然后i扫描,8比5大停止。交换i,j位置。

5,3,4,6,8 然后j指针再扫描,这时j扫描4时两指针相遇。停止。然后交换4和基准数。

4,3,5,6,8 一次划分后达到了左边比5小,右边比5大的目的。之后对左右子序列递归排序,最终得到有序序列。

上面留下来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定要j指针先动呢?首先这也不是绝对的,这取决于基准数的位置,因为在最后两个指针相遇的时候,要交换基准数到相遇的位置。一般选取第一个数作为基准数,那么就是在左边,所以最后相遇的数要和基准数交换,那么相遇的数一定要比基准数小。所以j指针先移动才能先找到比基准数小的数。快速排序是不稳定的,其时间平均时间复杂度是O(nlgn)。

堆排序

借助堆来实现的选择排序,思想同简单的选择排序,以下以大顶堆为例。注意:如果想升序排序就使用大顶堆,反之使用小顶堆。原因是堆顶元素需要交换到序列尾部。实现堆排序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1. 如何由一个无序序列建成一个堆?

  2. 如何在输出堆顶元素之后,调整剩余元素成为一个新的堆?

堆(二叉堆)可以视为一棵完全的二叉树,完全二叉树的一个“优秀”的性质是,除了最底层之外,每一层都是满的,这使得堆可以利用数组来表示(普通的一般的二叉树通常用链表作为基本容器表示),每一个结点对应数组中的一个元素。

对于给定的某个结点的下标i,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这个结点的父结点、孩子结点的下标:

Parent(i) = floor(i/2),i 的父节点下标

Left(i) = 2i,i 的左子节点下标

Right(i) = 2i + 1,i 的右子节点下标

堆排序(Heap-Sort)是堆排序的接口算法,Heap-Sort先调用Build-Max-Heap将数组改造为最大堆,然后将堆顶和堆底元素交换,之后将底部上升,最后重新调用Max-Heapify保持最大堆性质。

希尔排序

插入排序的一种高效率的实现,也叫缩小增量排序。简单的插入排序中,如果待排序列是正序时,时间复杂度是O(n),如果序列是基本有序的,使用直接插入排序效率就非常高。基本思想是:先将整个待排记录序列分割成为若干子序列分别进行直接插入排序,待整个序列中的记录基本有序时再对全体记录进行一次直接插入排序。

希尔排序的特点是,子序列的构成不是简单的逐段分割,而是将某个相隔某个增量的记录组成一个子序列。如上面的例子,第一堂排序时的增量为5,第二趟排序的增量为3。

归并排序

使用了递归分治的思想,先递归划分子问题,然后合并结果。把待排序列看成由两个有序的子序列,然后合并两个子序列,然后把子序列看成由两个有序序列。。。。。倒着来看,其实就是先两两合并,然后四四合并。。。最终形成有序序列。空间复杂度为O(n),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计数排序

如果在面试中有面试官要求你写一个O(n)时间复杂度的排序算法,你千万不要立刻说:这不可能!虽然前面基于比较的排序的下限是O(nlogn)。但是确实也有线性时间复杂度的排序,只不过有前提条件,就是待排序的数要满足一定的范围的整数,而且计数排序需要比较多的辅助空间。其基本思想是,用待排序的数作为计数数组的下标,统计每个数字的个数。然后依次输出即可得到有序序列。

(java中有整型的最大最小值可以直接用)

int MAX = Integer.MAX_VALUE;

int MIN = Integer.MIN_VALUE;

桶排序

假设有一组长度为N的待排关键字序列K[1…n]。首先将这个序列划分成M个的子区间(桶) 。然后基于某种映射函数 ,将待排序列的关键字k映射到第i个桶中(即桶数组B的下标 i) ,那么该关键字k就作为B[i]中的元素(每个桶B[i]都是一组大小为N/M的序列)。接着对每个桶B[i]中的所有元素进行比较排序(可以使用快排)。然后依次枚举输出B[0]….B[M]中的全部内容即是一个有序序列。

基数排序

一种借助多关键字排序思想对单逻辑关键字进行排序的方法。所谓的多关键字排序就是有多个优先级不同的关键字。比如说成绩的排序,如果两个人总分相同,则语文高的排在前面,语文成绩也相同则数学高的排在前面。。。如果对数字进行排序,那么个位、十位、百位就是不同优先级的关键字,如果要进行升序排序,那么个位、十位、百位优先级一次增加。基数排序是通过多次的收分配和收集来实现的,关键字优先级低的先进行分配和收集。

二分法插入排序

二分法插入排序是在插入第i个元素时,对前面的0~i-1元素进行折半,先跟他们中间的那个元素比,如果小,则对前半再进行折半,否则对后半进行折半,直到left<right,然后再把第i个元素前1位与目标位置之间的所有元素后移,再把第i个元素放在目标位置上。

二分插入排序是稳定的与二分查找的复杂度相同;

最好的情况是当插入的位置刚好是二分位置所用时间为O(log₂n);

最坏的情况是当插入的位置不在二分位置所需比较次数为O(n),无限逼近线性查找的复杂度

堆排序的思想?以及怎么初始建堆?是否稳定?

堆排序是利用堆这种数据结构而设计的一种排序算法,堆排序是一种选择排序,它的最坏,最好,平均时间复杂度均为O(nlogn),它是不稳定的排序。
堆是具有以下性质的完全二叉树:每个结点的值都大于或等于其左右孩子结点的值,称为大顶堆;或者每个结点的值都小于或等于其左右孩子结点的值,称为小顶堆。

计算机网络

TCP的三次握手和为什么不是两次 四次挥手

第一次握手:建立连接时,客户端发送syn包(syn=j)到服务器,并进入SYN_SENT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SYN:同步序列编号(Synchronize Sequence Numbers)。

第二次握手:服务器收到syn包,必须确认客户的SYN(ack=j+1),同时自己也发送一个SYN包(syn=k),即SYN+ACK包,此时服务器进入SYN_RECV状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SYN+ACK包,向服务器发送确认包ACK(ack=k+1),此包发送完毕,客户端和服务器进入ESTABLISHED(TCP连接成功)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为什么不是两次:

在服务端对客户端的请求进行回应(第二次握手)后,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连接已建立,而如果客户端并没有收到服务端的回应呢?此时,客户端仍认为连接未建立,服务端会对已建立的连接保存必要的资源,如果大量的这种情况,服务端会崩溃。

于TCP连接是全双工的,因此每个方向都必须单独进行关闭。这个原则是当一方完成它的数据发送任务后就能发送一个FIN来终止这个方向的连接。收到一个 FIN只意味着这一方向上没有数据流动,一个TCP连接在收到一个FIN后仍能发送数据。首先进行关闭的一方将执行主动关闭,而另一方执行被动关闭。四次挥手过程:

(1)客户端A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客户A到服务器B的数据传送。

(2)服务器B收到这个FIN,它发回一个ACK,确认序号为收到的序号加1。和SYN一样,一个FIN将占用一个序号。

(3)服务器B关闭与客户端A的连接,发送一个FIN给客户端A。

(4)客户端A发回ACK报文确认,并将确认序号设置为收到序号加1。

四次挥手原因:这是因为服务端的LISTEN状态下的SOCKET当收到SYN报文的建连请求后,它可以把ACK和SYN(ACK起应答作用,而SYN起同步作用)放在一个报文里来发送。但关闭连接时,当收到对方的FIN报文通知时,它仅仅表示对方没有数据发送给你了;但未必你所有的数据都全部发送给对方了,所以你可以未必会马上会关闭SOCKET,也即你可能还需要发送一些数据给对方之后,再发送FIN报文给对方来表示你同意现在可以关闭连接了,所以它这里的ACK报文和FIN报文多数情况下都是分开发送的。

http请求报文

1、请求方法

GET:请求获取Request——URL所标识的资源

POST:在Request——URL所标识的资源后附加资源

HEAD:请求获取由Request——URL所标识的资源的响应消息报头

PUT:请求服务器存储一个资源,由Request——URL作为其标识

DELETE:请求服务器删除由Request——URL所标识的资源

TRACE:请求服务器回送收到的请求信息(用于测试和诊断)

CONNECT:保留

OPTIONS:请求查询服务器性能

2、URL

URI全名为Uniform Resource Indentifier(统一资源标识),用来唯一的标识一个资源,是一个通用的概念,URI由两个主要的子集URL和URN组成。URL全名为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通过描述资源的位置来标识资源。URN全名为Uniform Resource Name(统一资源命名),通过资源的名字来标识资源,与其所处的位置无关,这样即使资源的位置发生变动,其URN也不会变化。

3、协议版本

格式为HTTP/主版本号.次版本号,常用为:HTTP/1.1 HTTP/1.0

4、请求头部

Host:接受请求的服务器地址,可以是IP或者是域名

User-Agent:发送请求的应用名称

Connection:指定与连接相关的属性,例如(Keep_Alive,长连接)

Accept-Charset:通知服务器端可以发送的编码格式

Accept-Encoding:通知服务器端可以发送的数据压缩格式

Accept-Language:通知服务器端可以发送的语言

get和 post区别

GET:从指定的资源请求数据。
POST:向指定的资源提交要被处理的数据。

由于HTTP的规定和浏览器/服务器的限制,导致它们在应用过程中体现出一些不同。

tcp和udp的区别

1、TCP面向连接(如打电话要先拨号建立连接);UDP是无连接的,即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2、TCP提供可靠的服务。也就是说,通过TCP连接传送的数据,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且按序到达;UDP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 证可靠交付

3、TCP面向字节流,实际上是TCP把数据看成一连串无结构的字节流;UDP是面向报文的,应用层交给UDP多长的报文,UDP就照样发送,即一次发送一个报文。UDP没有拥塞控制,因此网络出现拥塞不会使源主机的发送速率降低(对实时应用很有用,如IP电话,实时视频会议等)

4、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到点的;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5、TCP首部开销20字节;UDP的首部开销小,只有8个字节

6、TCP的逻辑通信信道是全双工的可靠信道,UDP则是不可靠信道

为什么tcp可靠,哪些方法保证可靠

[1] 确认和重传机制
建立连接时三次握手同步双方的“序列号 + 确认号 + 窗口大小信息”,是确认重传、流控的基础

传输过程中,如果Checksum校验失败、丢包或延时,发送端重传。

[2] 数据排序

TCP有专门的序列号SN字段,可提供数据re-order

[3] 流量控制

滑动窗口和计时器的使用。TCP窗口中会指明双方能够发送接收的最大数据量,发送方通过维持一个发送滑动窗口来确保不会发生由于发送方报文发送太快接收方无法及时处理的问题。

[4] 拥塞控制

TCP的拥塞控制由4个核心算法组成:

“慢启动”(Slow Start)

“拥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

“快速重传 ”(Fast Retransmit)

“快速恢复”(Fast Recovery)

TCP的流量控制

滑动窗口机制:
滑动窗口协议的基本原理就是在任意时刻,发送方都维持了一个连续的允许发送的帧的序号,称为发送窗口;同时,接收方也维持了一个连续的允许接收的帧的序号,称为接收窗口。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的序号的上下界不一定要一样,甚至大小也可以不同。不同的滑动窗口协议窗口大小一般不同。发送方窗口内的序列号代表了那些已经被发送,但是还没有被确认的帧,或者是那些可以被发送的帧。

osi七层模型

物理层
在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Physical Layer)是参考模型的最低层,也是OSI模型的第一层。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

物理层的作用是实现相邻计算机节点之间比特流的透明传送,尽可能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和物理设备的差异。使其上面的数据链路层不必考虑网络的具体传输介质是什么。“透明传送比特流”表示经实际电路传送后的比特流没有发生变化,对传送的比特流来说,这个电路好像是看不见的。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二层,负责建立和管理节点间的链路。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控制协议,将有差错的物理信道变为无差错的、能可靠传输数据帧的数据链路。

在计算机网络中由于各种干扰的存在,物理链路是不可靠的。因此,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在物理层提供的比特流的基础上,通过差错控制、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错的物理线路变为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即提供可靠的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数据的方法。

该层通常又被分为介质访问控制(MAC)和逻辑链路控制(LLC)两个子层。

MAC子层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共享型网络中多用户对信道竞争的问题,完成网络介质的访问控制;

LLC子层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维护网络连接,执行差错校验、流量控制和链路控制。

数据链路层的具体工作是接收来自物理层的位流形式的数据,并封装成帧,传送到上一层;同样,也将来自上层的数据帧,拆装为位流形式的数据转发到物理层;并且,还负责处理接收端发回的确认帧的信息,以便提供可靠的数据传输。

网络层

网络层(Network Layer)是OSI模型的第三层,它是OSI参考模型中最复杂的一层,也是通信子网的最高一层。它在下两层的基础上向资源子网提供服务。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报文或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该层控制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信息转发,建立、维持和终止网络的连接。具体地说,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在这一层被转换为数据包,然后通过路径选择、分段组合、顺序、进/出路由等控制,将信息从一个网络设备传送到另一个网络设备。

一般地,数据链路层是解决同一网络内节点之间的通信,而网络层主要解决不同子网间的通信。例如在广域网之间通信时,必然会遇到路由(即两节点间可能有多条路径)选择问题。

在实现网络层功能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寻址:数据链路层中使用的物理地址(如MAC地址)仅解决网络内部的寻址问题。在不同子网之间通信时,为了识别和找到网络中的设备,每一子网中的设备都会被分配一个唯一的地址。由于各子网使用的物理技术可能不同,因此这个地址应当是逻辑地址(如IP地址)。

交换:规定不同的信息交换方式。常见的交换技术有:线路交换技术和存储转发技术,后者又包括报文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

路由算法:当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存在多条路径时,本层可以根据路由算法,通过网络为数据分组选择最佳路径,并将信息从最合适的路径由发送端传送到接收端。

连接服务:与数据链路层流量控制不同的是,前者控制的是网络相邻节点间的流量,后者控制的是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间的流量。其目的在于防止阻塞,并进行差错检测。

传输层

OSI下3层的主要任务是数据通信,上3层的任务是数据处理。而传输层(Transport Layer)是OSI模型的第4层。因此该层是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接口和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该层的主要任务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差错和流量控制,保证报文的正确传输。传输层的作用是向高层屏蔽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即向用户透明地传送报文。该层常见的协议:TCP/IP中的TCP协议、Novell网络中的SPX协议和微软的NetBIOS/NetBEUI协议。

传输层提供会话层和网络层之间的传输服务,这种服务从会话层获得数据,并在必要时,对数据进行分割。然后,传输层将数据传递到网络层,并确保数据能正确无误地传送到网络层。因此,传输层负责提供两节点之间数据的可靠传送,当两节点的联系确定之后,传输层则负责监督工作。综上,传输层的主要功能如下:

传输连接管理: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输连接的功能。传输层在网络层的基础上为高层提供“面向连接”和“面向无接连”的两种服务。

处理传输差错: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和不太可靠的“面向无连接”的数据传输服务、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在提供“面向连接”服务时,通过这一层传输的数据将由目标设备确认,如果在指定的时间内未收到确认信息,数据将被重发。

监控服务质量。

会话层

会话层(Session Layer)是OSI模型的第5层,是用户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主要任务是:向两个实体的表示层提供建立和使用连接的方法。将不同实体之间的表示层的连接称为会话。因此会话层的任务就是组织和协调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并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

用户可以按照半双工、单工和全双工的方式建立会话。当建立会话时,用户必须提供他们想要连接的远程地址。而这些地址与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地址或网络层的逻辑地址不同,它们是为用户专门设计的,更便于用户记忆。域名(DN)就是一种网络上使用的远程地址例如:www.3721.com就是一个域名。会话层的具体功能如下:

会话管理:允许用户在两个实体设备之间建立、维持和终止会话,并支持它们之间的数据交换。例如提供单方向会话或双向同时会话,并管理会话中的发送顺序,以及会话所占用时间的长短。

会话流量控制:提供会话流量控制和交叉会话功能。

寻址:使用远程地址建立会话连接。l

出错控制:从逻辑上讲会话层主要负责数据交换的建立、保持和终止,但实际的工作却是接收来自传输层的数据,并负责纠正错误。会话控制和远程过程调用均属于这一层的功能。但应注意,此层检查的错误不是通信介质的错误,而是磁盘空间、打印机缺纸等类型的高级错误。

表示层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是OSI模型的第六层,它对来自应用层的命令和数据进行解释,对各种语法赋予相应的含义,并按照一定的格式传送给会话层。其主要功能是“处理用户信息的表示问题,如编码、数据格式转换和加密解密”等。表示层的具体功能如下:

数据格式处理:协商和建立数据交换的格式,解决各应用程序之间在数据格式表示上的差异。

数据的编码:处理字符集和数字的转换。例如由于用户程序中的数据类型(整型或实型、有符号或无符号等)、用户标识等都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式,因此,在设备之间需要具有在不同字符集或格式之间转换的功能。

压缩和解压缩:为了减少数据的传输量,这一层还负责数据的压缩与恢复。

数据的加密和解密: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应用层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是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它是计算机用户,以及各种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其功能是直接向用户提供服务,完成用户希望在网络上完成的各种工作。它在其他6层工作的基础上,负责完成网络中应用程序与网络操作系统之间的联系,建立与结束使用者之间的联系,并完成网络用户提出的各种网络服务及应用所需的监督、管理和服务等各种协议。此外,该层还负责协调各个应用程序间的工作。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和协议有:文件服务、目录服务、文件传输服务(FTP)、远程登录服务(Telnet)、电子邮件服务(E-mail)、打印服务、安全服务、网络管理服务、数据库服务等。上述的各种网络服务由该层的不同应用协议和程序完成,不同的网络操作系统之间在功能、界面、实现技术、对硬件的支持、安全可靠性以及具有的各种应用程序接口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是很大的。应用层的主要功能如下:

用户接口:应用层是用户与网络,以及应用程序与网络间的直接接口,使得用户能够与网络进行交互式联系。

实现各种服务:该层具有的各种应用程序可以完成和实现用户请求的各种服务。

http和https区别

HTTP协议传输的数据都是未加密的,也就是明文的,因此使用HTTP协议传输隐私信息非常不安全,为了保证这些隐私数据能加密传输,于是网景公司设计了SSL(Secure Sockets Layer)协议用于对HTTP协议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从而就诞生了HTTPS。简单来说,HTTPS协议是由SSL+HTTP协议构建的可进行加密传输、身份认证的网络协议,要比http协议安全。
HTTPS和HTTP的区别主要如下:

1、https协议需要到ca申请证书,一般免费证书较少,因而需要一定费用。

2、http是超文本传输协议,信息是明文传输,https则是具有安全性的ssl加密传输协议。

3、http和https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连接方式,用的端口也不一样,前者是80,后者是443。

4、http的连接很简单,是无状态的;HTTPS协议是由SSL+HTTP协议构建的可进行加密传输、身份认证的网络协议,比http协议安全。

TCP和UDP用一个端口发送信息是否冲突

不冲突,TCP、UDP可以绑定同一端口来进行通信,许多协议已经这样做了,例如DNS适用于udp / 53和tcp / 53。因为数据接收时时根据五元组{传输协议,源IP,目的IP,源端口,目的端口}判断接受者的。

HTTP常见头

1、Accept:text/html, application/xhtml+xml, application/xml;q=0.9, image/webp, image/apng, /; q=0.8
作用:向服务器申明客户端(浏览器)可以接受的媒体类型(MIME)的资源

解释:浏览器可以接受text/html、application/xhtml+xml、application/xml类型,通配符*/* 表示任意类型的数据。并且浏览器按照该顺序进行接收。( text/html —> application/xhtml+xml —> application/xml)

2、Accept-encoding: gzip, deflate, br

作用:向服务器申明客户端(浏览器)接收的编码方法,通常为压缩方法

解释:浏览器支持采用经过gzip,deflate 或 br 压缩过的资源

3、Accept-Language: en-US,en;q=0.9,zh-CN;q=0.8,zh;q=0.7

作用:向服务器申明客户端(浏览器)接收的语言

解释:浏览器能够接受en-US, en 和 zh-CN 三种语言,其中 en-US 的权重最高 ( q 最高为1,最低为 0),服务器优先返回 en-US 语言

延伸:语言与字符集的区别:zh-CN 为汉语,汉语中有许多的编码:gbk2312 等

4、Cache-control: max-age=0

作用:控制浏览器的缓存,常见值为private、no-cache、max-age、alidate,默认为 private,根据浏览器查看页面不同的方式来进行区别

解释:浏览器在访问了该页面后,不再会访问服务器

5、Cookie:

作用:告诉服务器关于Session 的信息,存储让服务器辨识用户身份的信息。

6、Refer:https://www.baidu.com/xxxxxxxxxx

作用:告诉服务器该页面从哪个页面链接的

解释:该页面从https://www.baidu.com 中的搜索结果中点击过来的

7、Upgrade-insecure-requests:1

作用:申明浏览器支持从http 请求自动升级为 https 请求,并且在以后发送请求的时候都使用 https

解释:当页面中包含大量的http 资源的时候(图片、iframe),如果服务器发现一旦存在上述的响应头的时候,会在加载 http 资源的时候自动替换为 https 请求

8、User-agent:Mozilla/5.0 (Macintosh; Intel Mac OS X 10_13_2)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63.0.3239.132 Safari/537.36

作用:向服务器发送浏览器的版本、系统、应用程序的信息。

解释:Chrome 浏览器的版本信息为 63.0.3239.132,并将自己伪装成 Safari,使用的是 WebKit 引擎,WebKit伪装成 KHTML,KHTML伪装成Gecko(伪装是为了接收那些为Mozilla、safari、gecko编写的界面)

延伸:可以随便填(但不应该随便填)不过一般用于统计。

9、X-Chrome-UMA-Enabled、X-Client-Data :与 Chrome 浏览器相关的数据

Response Headers

HTTP状态码

状态码,100199表示请求已收到继续处理,200299表示成功,300399表示资源重定向,400499表示客户端请求出错,500~599表示服务器端出错
200:响应成功

302:跳转,重定向

400:客户端有语法错误

403:服务器拒绝提供服务

404:请求资源不存在

500:服务器内部错误

两个机器之间的通讯过程?以及计算机网络为什么有七层?

PC1 首先判断目标ip是否和自己在同一网段,是就进行ARP广播,解析出MAC地址。不是,则将网关的MAC地址作为MAC地址。
PC1封装的数据包括目标、源的端口号、IP、MAC地址。
交换机收到数据后,对比MAC地址表,知道从哪个口发出数据。
路由收到数据后根据路由表将数据发往下一个目标地。
最后一个路由通过ARP解析出PC2的MAC地址。
路由封装的数据包括目标、源的端口号、IP、MAC地址。
建立七层模型的主要目的是为解决异种网络互连时所遇到的兼容性问题。它的最大优点是将服务、接口和协议这三个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服务说明某一层为上一层提供一些什么功能,接口说明上一层如何使用下层的服务,而协议涉及如何实现本层的服务;这样各层之间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互连网络中各实体采用什么样的协议是没有限制的,只要向上提供相同的服务并且不改变相邻层的接口就可以了。网络七层的划分也是为了使网络的不同功能模块(不同层次)分担起不同的职责,从而带来如下好处:
● 减轻问题的复杂程度,一旦网络发生故障,可迅速定位故障所处层次,便于查找和纠错;
● 在各层分别定义标准接口,使具备相同对等层的不同网络设备能实现互操作,各层之间则相对独立,一种高层协议可放在多种低层协议上运行;
● 能有效刺激网络技术革新,因为每次更新都可以在小范围内进行,不需对整个网络动大手术

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过程、为什么挥手是四次

cp三次握手:

1、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发送syn=j到服务器

2、服务器返回syn=k,ack=j+1,

3、客户端再向服务器发送ack=k+1;

三次握手结束,客户端和服务器建立连接

TCP四次挥手:

1、客户端发送fin=j包关闭连接

2、服务器返回ack=j+1

3、服务器发送fin=k包关闭连接

4、客户端返回ack=k+1

四次挥手结束,连接断开

为什么连接三次,断开连接四次?

在连接中,服务器的ack和syn包是同时发送的,而在断开连接的时候,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的ack和fin包是分两次发送的,因为服务器收到客户端发送的fin包时,可能还有数据要传送,所以先发送ack,等数据传输结束后再发送fin断开这边的连接。

MY SQL

数据库的四种特性

1:原子性:事务包含的所有操作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失败回滚;成功必须要完全应用到数据库,失败则不能对数据库产生影响;
2:一致性:事务执行前和执行后必须处于一致性状态,

3:隔离性:当多个用户并发访问数据库时,数据库为每一个用户开启的事务,不被其他事务的操作所干扰,多个并发事务之间要相互隔离;

4:持久性:一个事务一旦被提交了,那么对数据库中的数据的改变就是永久性的,即便在数据库系统遇到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丢失事物的操作。

基本的SQL语句

选择: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范围
插入:insert into table1(field1,field2) values(value1,value2)

删除:delete from table1 where 范围

更新:update table1 set field1=value1 where 范围

查找:select * from table1 where field1 like ‘%value1%’ —like的语法很精妙,查资料!

排序:select * from table1 order by field1,field2 [desc]

总数:select count as totalcount from table1

求和:select sum(field1) as sumvalue from table1

平均:select avg(field1) as avgvalue from table1

最大:select max(field1) as maxvalue from table1

最小:select min(field1) as minvalue from table1

查询的五种字句:
where条件查询
group by 分组
having筛选
order by 排序
limit限制结果排序

where条件查询
where exp(表达式)

例子:
/查看表中所有数据/
select * from goods;
/查看表中所有部分列/
select goods_id,goods_name,web_price from goods;
/查看表中所有goods_id大于等于100的数据/
select * from goods where goods_id>=100;
/查看表中所有web_price大于3000的数据/
select * from goods where web_price>3000;
/查看表中所有官网价比市场价低300以上的商品/
select * from goods where market_price-web_price>300;

运算符 说明 运算符 说明

大于 in 在某个集合内(列举值)
= 大于等于 not in 不在某个集合内
< 小于 between 在某个范围内(包含边界值)
<= 小于等于 or 或 || 逻辑或
= 等于 and 或 && 逻辑与
!=或<> 不等于

模糊查询:
如:查找一下,以“荣耀”开头的所有商品的商品名称、商品官网价。
like像

“_”可以匹配单个字符
“%”可以匹配任意个字符

常用的统计函数
max:最大值
min:最小值
sum:求和
avg:求平均
count:计算总数

1、查出最贵的商品(官网价)
SELECT max(web_price) from goods;
SELECT * from goods WHERE web_price=(SELECT max(web_price) from goods);

2、查出市场价最便宜的商品

3、查出商品编号最小的商品

4、查询一共有的商品总数

5、查询包含“荣耀”商品的价格(官网价)的总和。

6、查询类别为3商品的(官网价)平均价位。

group by 分组
group by type_id
前提:查出每个类别下:
1、最贵的商品(官网价),显示商品id、商品名称和官网价,类别id

2、市场价最便宜的商品

3、商品编号最小的商品

4、一共有的商品总数

5、包含“荣耀”商品的价格(官网价)的总和。

Having筛选数据
和where类似,后面接的表达式也类似。
Where是针对表
Having是针对查询结果

1、查询出商品的市场价比官网价贵多少,并且把贵200以下的商品显示出来。

2、查询出商品的市场价比官网价贵多少,并且把贵200以上的类别为1的商品显示出来。
SELECT type_id,goods_name,market_price,web_price,market_price-web_price as aa from goods where aa>200 and type_id=1;
SELECT type_id,goods_name,market_price,web_price,market_price-web_price as aa from goods having aa>200 and type_id=1;
SELECT type_id,goods_name,market_price,web_price,market_price-web_price as aa from goods where type_id=1 having aa>200;

order by 排序
limit限制结果排序:放在语句的最后使用,起限制条目的作用
limit [offset,]N 如果offset字段省略,相当于取0
offset指偏移量,N指条目数

默认为asc升序排序,降序则为:desc

对商品的价格由低到高排序
SELECT * from goods order by web_price desc;/降序排序/
SELECT * from goods order by web_price asc;/升序排序:默认/

显示官网价最贵的前10个商品

数据库事务、主键与外键的区别?

数据库的事务:事务即用户定义的一个数据库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全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它具有四个特性,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续性
主键和外键的区别:
1.主键是能确定一条记录的唯一标识,比如,一条记录包括身份正号,姓名,年龄。

身份证号是唯一能确定你这个人的,其他都可能有重复,所以,身份证号是主键。
2.外键用于与另一张表的关联。是能确定另一张表记录的字段,用于保持数据的一致性。

count和sum的区别,以及count(*)和count(列名)的区别

Count和sum区别:求和用累加sum(),求行的个数用累计count
Count(*)包括了所有的列,在统计结果的时候不会忽略列值为null

Count(列名)只包括列名那一项,会忽略列值为空的计数

操作系统

内存溢出和内存泄露的区别以及在解决办法

1、内存泄漏memory leak :是指程序在申请内存后,无法释放已申请的内存空间,一次内存泄漏似乎不会有大的影响,但内存泄漏堆积后的后果就是内存溢出。
2、内存溢出 out of memory :指程序申请内存时,没有足够的内存供申请者使用,或者说,给了你一块存储int类型数据的存储空间,但是你却存储long类型的数据,那么结果就是内存不够用,此时就会报错OOM,即所谓的内存溢出。
3、二者的关系

内存泄漏的堆积最终会导致内存溢出内存溢出就是你要的内存空间超过了系统实际分配给你的空间,此时系统相当于没法满足你的需求,就会报内存溢出的错误。内存泄漏是指你向系统申请分配内存进行使用(new),可是使用完了以后却不归还(delete),结果你申请到的那块内存你自己也不能再访问(也许你把它的地址给弄丢了),而系统也不能再次将它分配给需要的程序。就相当于你租了个带钥匙的柜子,你存完东西之后把柜子锁上之后,把钥匙丢了或者没有将钥匙还回去,那么结果就是这个柜子将无法供给任何人使用,也无法被垃圾回收器回收,因为找不到他的任何信息。内存溢出:一个盘子用尽各种方法只能装4个果子,你装了5个,结果掉倒地上不能吃了。这就是溢出。比方说栈,栈满时再做进栈必定产生空间溢出,叫上溢,栈空时再做退栈也产生空间溢出,称为下溢。就是分配的内存不足以放下数据项序列,称为内存溢出。说白了就是我承受不了那么多,那我就报错,

4、内存泄漏的分类(按发生方式来分类)

常发性内存泄漏。发生内存泄漏的代码会被多次执行到,每次被执行的时候都会导致一块内存泄漏。偶发性内存泄漏。发生内存泄漏的代码只有在某些特定环境或操作过程下才会发生。常发性和偶发性是相对的。对于特定的环境,偶发性的也许就变成了常发性的。所以测试环境和测试方法对检测内存泄漏至关重要。一次性内存泄漏。发生内存泄漏的代码只会被执行一次,或者由于算法上的缺陷,导致总会有一块仅且一块内存发生泄漏。比如,在类的构造函数中分配内存,在析构函数中却没有释放该内存,所以内存泄漏只会发生一次。隐式内存泄漏。程序在运行过程中不停的分配内存,但是直到结束的时候才释放内存。严格的说这里并没有发生内存泄漏,因为最终程序释放了所有申请的内存。但是对于一个服务器程序,需要运行几天,几周甚至几个月,不及时释放内存也可能导致最终耗尽系统的所有内存。所以,我们称这类内存泄漏为隐式内存泄漏。

5、内存溢出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内存溢出原因:
1.内存中加载的数据量过于庞大,如一次从数据库取出过多数据;
2.集合类中有对对象的引用,使用完后未清空,使得JVM不能回收;
3.代码中存在死循环或循环产生过多重复的对象实体;
4.使用的第三方软件中的BUG;
5.启动参数内存值设定的过小

内存溢出的解决方案:
第一步,修改JVM启动参数,直接增加内存。(-Xms,-Xmx参数一定不要忘记加。)

第二步,检查错误日志,查看“OutOfMemory”错误前是否有其 它异常或错误。

第三步,对代码进行走查和分析,找出可能发生内存溢出的位置。

重点排查以下几点:
1.检查对数据库查询中,是否有一次获得全部数据的查询。一般来说,如果一次取十万条记录到内存,就可能引起内存溢出。这个问题比较隐蔽,在上线前,数据库中数据较少,不容易出问题,上线后,数据库中数据多了,一次查询就有可能引起内存溢出。因此对于数据库查询尽量采用分页的方式查询。

2.检查代码中是否有死循环或递归调用。

3.检查是否有大循环重复产生新对象实体。

4.检查对数据库查询中,是否有一次获得全部数据的查询。一般来说,如果一次取十万条记录到内存,就可能引起内存溢出。这个问题比较隐蔽,在上线前,数据库中数据较少,不容易出问题,上线后,数据库中数据多了,一次查询就有可能引起内存溢出。因此对于数据库查询尽量采用分页的方式查询。

5.检查List、MAP等集合对象是否有使用完后,未清除的问题。List、MAP等集合对象会始终存有对对象的引用,使得这些对象不能被GC回收。

第四步,使用内存查看工具动态查看内存使用情况

多进程、多线程,操作系统层面的差别和联系

进程:进程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在一个数据集上的一次动态执行的过程,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是应用程序运行的载体。进程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进程一般由程序、数据集合和进程控制块三部分组成。程序用于描述进程要完成的功能,是控制进程执行的指令集;数据集合是程序在执行时所需要的数据和工作区;程序控制块(Program Control Block,简称PCB),包含进程的描述信息和控制信息,是进程存在的唯一标志。
线程:在早期的操作系统中并没有线程的概念,进程是能拥有资源和独立运行的最小单位,也是程序执行的最小单位。任务调度采用的是时间片轮转的抢占式调度方式,而进程是任务调度的最小单位,每个进程有各自独立的一块内存,使得各个进程之间内存地址相互隔离。后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对CPU的要求越来越高,进程之间的切换开销较大,已经无法满足越来越复杂的程序的要求了。于是就发明了线程,线程是程序执行中一个单一的顺序控制流程,是程序执行流的最小单元,是处理器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一个进程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线程,各个线程之间共享程序的内存空间(也就是所在进程的内存空间)。一个标准的线程由线程ID、当前指令指针(PC)、寄存器和堆栈组成。而进程由内存空间(代码、数据、进程空间、打开的文件)和一个或多个线程组成。

差别:1.线程是程序执行的最小单位,而进程是操作系统分配资源的最小单位;2.一个进程由一个或多个线程组成,线程是一个进程中代码的不同执行路线;3.进程之间相互独立,但同一进程下的各个线程之间共享程序的内存空间(包括代码段、数据集、堆等)及一些进程级的资源(如打开文件和信号),某进程内的线程在其它进程不可见;4.调度和切换:线程上下文切换比进程上下文切换要快得多。

联系:原则上一个CPU只能分配给一个进程,以便运行这个进程。通常使用的计算机中只有一个CPU,同时运行多个进程,就必须使用并发技术。通常采用时间片轮转进程调度算法,在操作系统的管理下,所有正在运行的进程轮流使用CPU,每个进程允许占用CPU的时间非常短(比如10毫秒),这样用户根本感觉不出来CPU是在轮流为多个进程服务,就好象所有的进程都在不间断地运行一样。但实际上在任何一个时间内有且仅有一个进程占有CPU。如果一台计算机有多个CPU,情况就不同了,如果进程数小于CPU数,则不同的进程可以分配给不同的CPU来运行,这样,多个进程就是真正同时运行的,这便是并行。但如果进程数大于CPU数,则仍然需要使用并发技术。在Windows中,进行CPU分配是以线程为单位的,一个进程可能由多个线程组成。操作系统将CPU的时间片分配给多个线程,每个线程在操作系统指定的时间片内完成(注意,这里的多个线程是分属于不同进程的).操作系统不断的从一个线程的执行切换到另一个线程的执行,如此往复,宏观上看来,就好像是多个线程在一起执行.由于这多个线程分属于不同的进程,就好像是多个进程在同时执行,这样就实现了多任务。总线程数<=CPU数量时并行运行,总线程数>CPU数量时并发运行。并行运行的效率显然高于并发运行,所以在多CPU的计算机中,多任务的效率比较高。但是,如果在多CPU计算机中只运行一个进程(线程),就不能发挥多CPU的优势。

线程通信的方法、线程的五种状态

线程通信的方法:
①同步:多个线程通过synchronized关键字这种方式来实现线程间的通信。

②while轮询的方式

③wait/notify机制

④管道通信就是使用java.io.PipedInputStream 和 java.io.PipedOutputStream进行通信

线程的五种状态:

  1. 新建(NEW):新创建了一个线程对象。

  2. 可运行(RUNNABLE):线程对象创建后,其他线程(比如main线程)调用了该对象的start()方法。该状态的线程位于可运行线程池中,等待被线程调度选中,获取cpu 的使用权 。

  3. 运行(RUNNING):可运行状态(runnable)的线程获得了cpu 时间片(timeslice) ,执行程序代码。

  4. 阻塞(BLOCKED):阻塞状态是指线程因为某种原因放弃了cpu 使用权,也即让出了cpu timeslice,暂时停止运行。直到线程进入可运行(runnable)状态,才有机会再次获得cpu timeslice 转到运行(running)状态。阻塞的情况分三种:

(一). 等待阻塞:运行(running)的线程执行o.wait()方法,JVM会把该线程放入等待队列(waitting queue)中。

(二). 同步阻塞:运行(running)的线程在获取对象的同步锁时,若该同步锁被别的线程占用,则JVM会把该线程放入锁池(lock pool)中。

(三). 其他阻塞:运行(running)的线程执行Thread.sleep(long ms)或t.join()方法,或者发出了I/O请求时,JVM会把该线程置为阻塞状态。当sleep()状态超时、join()等待线程终止或者超时、或者I/O处理完毕时,线程重新转入可运行(runnable)状态。

  1. 死亡(DEAD):线程run()、main() 方法执行结束,或者因异常退出了run()方法,则该线程结束生命周期。死亡的线程不可再次复生。

虚拟内存

虚拟内存是计算机系统内存管理的一种技术。它使得应用程序认为它拥有连续的可用的内存(一个连续完整的地址空间),而实际上,它通常是被分隔成多个物理内存碎片,还有部分暂时存储在外部磁盘存储器上,在需要时进行数据交换

线程的同步和互斥以及应用常见

互斥:指在某一时刻指允许一个进程运行其中的程序片,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
对于线程A和线程B来讲,在同一时刻,只允许一个线程对临界资源进行操作,即当A进入临界区对资源操作时,B就必须等待;当A执行完,退出临界区后,B才能对临界资源进行操作。

同步:指的是在互斥的基础上,实现进程之间的有序访问。假设现有线程A和线程B,线程A需要往缓冲区写数据,线程B需要从缓冲区读数据,但他们之间存在一种制约关系,即当线程A写的时候,B不能来拿数据;B在拿数据的时候A不能往缓冲区写,也就是说,只有当A写完数据(或B取走数据),B才能来读数据(或A才能往里写数据)。这种关系就是一种线程的同步关系。

应用常见:多线程编程中,难免会遇到多个线程同时访问临界资源的问题,如果不对其加以保护,那么结果肯定是不如预期的,因此需要线程同步与互斥。

线程的五种状态以及转换

1、新生状态

在程序中用构造方法(new操作符)创建一个新线程时,如new Thread®,该线程就是创建状态,此时它已经有了相应的内存空间和其它资源,但是还没有开始执行。

2、就绪状态

新建线程对象后,调用该线程的start()方法就可以启动线程。当线程启动时,线程进入就绪状态(runnable)。由于还没有分配CPU,线程将进入线程队列排队,等待 CPU 服务,这表明它已经具备了运行条件。当系统挑选一个等待执行的Thread对象后,它就会从等待执行状态进入执行状态。系统挑选的动作称之为“CPU调度"。一旦获得CPU线程就进入运行状态并自动调用自己的run方法。

3、运行状态

当就绪状态的线程被调用并获得处理器资源时,线程就进入了运行状态。此时,自动调用该线程对象的run()方法。run()方法定义了该线程的操作和功能。运行状态中的线程执行自己的run方法中代码。直到调用其他方法或者发生阻塞而终止。

4、阻塞状态

一个正在执行的线程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被人为挂起或需要执行耗时的输入输出操作时,suspend()、 wait()等方法,线程都将进入堵塞状态。堵塞时,线程不能进入排队队列,只有当引起堵塞的原因被消除后,线程转入就绪状态。重将让出 CPU 并暂时中止自己的执行,进入堵塞状态。在可执行状态下,如果调用 sleep()、 新到就绪队列中排队等待,这时被CPU调度选中后会从原来停止的位置开始继续执行。

5、死亡状态

线程调用stop()方法、destory()方法或 run()方法执行结束后,线程即处于死亡状态。处于死亡状态的线程不具有继续运行的能力。

进程和线程的区别

进程:是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它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重点在系统调度和单独的单位,也就是说进程是可以独立运行的一段程序。
线程:是进程的一个实体,是CPU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比进程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线程自己基本上不拥有系统资源,在运行时,只是暂用一些计数器、寄存器和栈 。线程有自己的堆栈和局部变量,但线程之间没有单独的地址空间。

一个程序至少有一个进程,一个进程至少有一个线程。

死锁的概念、原因、解决方法

1、死锁是指在一组进程中的各个进程均占有不会释放的资源,但因互相申请被其他进程所站用不会释放的资源而处于的一种永久等待状态。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
• 互斥条件(Mutual exclusion):资源不能被共享,只能由一个进程使用。

• 请求与保持条件(Hold and wait):已经得到资源的进程可以再次申请新的资源。

• 非剥夺条件(No pre-emption):已经分配的资源不能从相应的进程中被强制地剥夺。

• 循环等待条件(Circular wait):系统中若干进程组成环路,该环路中每个进程都在等待相邻进程正占用的资源。

java中产生死锁可能性的最根本原因是:1)是多个线程涉及到多个锁,这些锁存在着交叉,所以可能会导致了一个锁依赖的闭环;2)默认的锁申请操作是阻塞的。

如,线程在获得一个锁L1的情况下再去申请另外一个锁L2,也就是锁L1想要包含了锁L2,在获得了锁L1,并且没有释放锁L1的情况下,又去申请获得锁L2,这个是产生死锁的最根本原因。

2、避免死锁:

• 方案一:破坏死锁的循环等待条件。

• 方法二:破坏死锁的请求与保持条件,使用lock的特性,为获取锁操作设置超时时间。这样不会死锁(至少不会无尽的死锁)

• 方法三:设置一个条件遍历与一个锁关联。该方法只用一把锁,没有chopstick类,将竞争从对筷子的争夺转换成了对状态的判断。仅当左右邻座都没有进餐时才可以进餐。提升了并发度。

多线程

最开始,线程只是用于分配单个处理器的处理时间的一种工具。但假如操作系统本身支持多个处理器,那么每个线程都可分配给一个不同的处理器,真正进入“并行运算”状态。从程序设计语言的角度看,多线程操作最有价值的特性之一就是程序员不必关心到底使用了多少个处理器。程序在逻辑意义上被分割为数个线程;假如机器本身安装了多个处理器,那么程序会运行得更快,毋需作出任何特殊的调校。根据前面的论述,大家可能感觉线程处理非常简单。但必须注意一个问题:共享资源!如果有多个线程同时运行,而且它们试图访问相同的资源,就会遇到一个问题。举个例子来说,两个线程不能将信息同时发送给一台打印机。为解决这个问题,对那些可共享的资源来说(比如打印机),它们在使用期间必须进入锁定状态。所以一个线程可将资源锁定,在完成了它的任务后,再解开(释放)这个锁,使其他线程可以接着使用同样的资源。
多线程是为了同步完成多项任务,不是为了提高运行效率,而是为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来提高系统的效率。线程是在同一时间需要完成多项任务的时候实现的。

一个采用了多线程技术的应用程序可以更好地利用系统资源。其主要优势在于充分利用了CPU的空闲时间片,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来对用户的要求做出响应,使得进程的整体运行效率得到较大提高,同时增强了应用程序的灵活性。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同一进程的所有线程是共享同一内存,所以不需要特殊的数据传送机制,不需要建立共享存储区或共享文件,从而使得不同任务之间的协调操作与运行、数据的交互、资源的分配等问题更加易于解决。

进程同步的方法

1、临界区(Critical Section):通过对多线程的串行化来访问公共资源或一段代码,速度快,适合控制数据访问。
优点:保证在某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访问数据的简便办法

缺点:虽然临界区同步速度很快,但却只能用来同步本进程内的线程,而不可用来同步多个进程中的线程。

2、互斥量(Mutex):为协调共同对一个共享资源的单独访问而设计的。

互斥量跟临界区很相似,比临界区复杂,互斥对象只有一个,只有拥有互斥对象的线程才具有访问资源的权限。

优点:使用互斥不仅仅能够在同一应用程序不同线程中实现资源的安全共享,而且可以在不同应用程序的线程之间实现对资源的安全共享。

缺点:①互斥量是可以命名的,也就是说它可以跨越进程使用,所以创建互斥量需要的资源更多,所以如果只为了在进程内部是用的话使用临界区会带来速度上的优势并能够减少资源占用量。因为互斥量是跨进程的互斥量一旦被创建,就可以通过名字打开它。

②通过互斥量可以指定资源被独占的方式使用,但如果有下面一种情况通过互斥量就无法处理,比如现在一位用户购买了一份三个并发访问许可的数据库系统,可以根据用户购买的访问许可数量来决定有多少个线程/进程能同时进行数据库操作,这时候如果利用互斥量就没有办法完成这个要求,信号量对象可以说是一种资源计数器。

3、信号量(Semaphore):为控制一个具有有限数量用户资源而设计。它允许多个线程在同一时刻访问同一资源,但是需要限制在同一时刻访问此资源的最大线程数目。互斥量是信号量的一种特殊情况,当信号量的最大资源数=1就是互斥量了。

优点:适用于对Socket(套接字)程序中线程的同步。(例如,网络上的HTTP服务器要对同一时间内访问同一页面的用户数加以限制,只有不大于设定的最大用户数目的线程能够进行访问,而其他的访问企图则被挂起,只有在有用户退出对此页面的访问后才有可能进入。)

缺点:①信号量机制必须有公共内存,不能用于分布式操作系统,这是它最大的弱点;

②信号量机制功能强大,但使用时对信号量的操作分散, 而且难以控制,读写和维护都很困难,加重了程序员的编码负担;

③核心操作P-V分散在各用户程序的代码中,不易控制和管理,一旦错误,后果严重,且不易发现和纠正。

4、事件(Event): 用来通知线程有一些事件已发生,从而启动后继任务的开始。

优点:事件对象通过通知操作的方式来保持线程的同步,并且可以实现不同进程中的线程同步操作。

进程线程的区别,进程间怎么相互通信,什么是多线程,什么是并发

进程和线程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1、进程是资源分配的最小单位,线程是程序执行的最小单位

2、进程有自己独立地址空间,每启动一个进程,系统就会为它分配地址空间,建立数据表来维护代码段,堆栈段,数据段,而线程是共享进程中的数据的,使用相同的地址空间,但是CPU切换一个线程的花费远比进程要小,

3、线程之间通信方式更方便,同一进程下的线程共享全局变量等数据,而进程之间的通信方式需要以通信的方式进行,

4、多线程程序中只要有一个线程死掉了,整个进程也死掉了,而一个进程死掉了,并不会对另一个进程造成影响,因为进程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

进程间的通信方式:

1、无名管道通信,数据只能单向流动,只能在具有亲缘的进程间使用

2、高级管道通信,将领一个程序当作一个新的进程在当前程序中启动,则他算是当前进程的子进程

3、有名管道通信,允许无亲缘关系进程间的通信

4、消息队列通信,消息队列是由消息的链表,存放在内核中并由消息队列标识符标识,消息队列克服了信息传递信息少等缺点

5、信号量通信,信号量用于控制多个进程对共享资源的访问

6、信号通信,用于通知接受进程某个事件已经发生

7、共享内存通信,共享内存映射一段能被其他进程所访问的内存,往往与其他通信机制配合使用,来实现进程间的同步和通信

8、套接字通信,他用于不同机器之间的进程通信

什么是多线程

多线程就是指一个进程中同时有多个执行路径正在执行

并发指在操作系统中,一个时间段中有几个程序都已处于已启动运行到运行完毕之间,且这几个程序都是在同一个处理机上面,但任意时刻点上只有一个程序在处理机上运行。

前端数据存储方式(cookies,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indexedDB)

Cookie
Cookie最初是在客户端用于存储会话信息的,其要求服务器对任意HTTP请求发送Set-CookieHTTP头作为响应的一部分。cookie
以name为名称,以value为值,名和值在传送时都必须是URL编码的。浏览器会存储这样的会话信息,在这之后,通过为每个请求添加Cookie
HTTP头将信息发送回服务器。

localstorage

存储方式:

以键值对(Key-Value)的方式存储,永久存储,永不失效,除非手动删除。

sessionstorage

HTML5 的本地存储 API 中的 localStorage 与 sessionStorage 在使用方法上是相同的,区别在于 sessionStorage 在关闭页面后即被清空,而 localStorage 则会一直保存。

IndexedDB

索引数据库(IndexedDB) API(作为 HTML5 的一部分)对创建具有丰富本地存储数据的数据密集型的离线 HTML5 Web 应用程序很有用。同时它还有助于本地缓存数据,使传统在线 Web 应用程序(比如移动 Web 应用程序)能够更快地运行和响应。

Get和post的区别是什么

  1. Get是不安全的,因为在传输过程,数据被放在请求的URL中;Post的所有操作对用户来说都是不可见的。
    2. Get传送的数据量较小,这主要是因为受URL长度限制;Post传送的数据量较大,一般被默认为不受限制。
    3. Get限制Form表单的数据集的值必须为ASCII字符;而Post支持整个ISO10646字符集。
    4. Get执行效率却比Post方法好。Get是form提交的默认方法。

java和python的区别

java和python的区别

CMMI

CMMI分为哪几个等级?

一共分为五个等级。

1、CMMI一级,完成级du。在完成级水平上zhi,企业对项目的目标与要做的努力很清dao晰。项目的目标得以实现。

2、CMMI二级,管理级。在管理级水平上,企业在项目实施上能够遵守既定的计划与流程,有资源准备,权责到人,对相关的项目实施人员有相应的培训,对整个流程有监测与控制,并与上级单位对项目与流程进行审查。

3、CMMI三级,定义级。在定义级水平上,企业不仅仅能够对项目的实施有一整套的管理措施,并保障项目的完成;而且,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特殊情况以及自己的标准流程,将这套管理体系与流程予以制度化。

4、CMMI四级,量化管理级。量化管理级分析对软件工程和产品质量的详细度量数据,对软件过程和产品都有定量的理解与控制,管理有一个做出结论的客观依据。

5、CMMI五级,优化级。优化管理级的量化反馈和先进的新思想、新技术促使过程持续不断改进。



这篇关于软件测试面试题的文章就介绍到这儿,希望我们推荐的文章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为之网!


扫一扫关注最新编程教程